都说婺源归来不看村,在小小的一座城里,隐匿着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其中被称作“中国最圆村落”的菊径村便坐落在这里。
从空中俯瞰菊径村,只见村落圆如磨盘,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点缀其间,高矮不同的房屋如梅花般错落有致,不仅不觉得杂乱无章,反而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村落的别样的美感。
这样独特的设计,究竟是随意搭建还是有意为之呢?
其实,菊径村的布局形态是大有讲究的,它符合阴阳八卦中的“前山后水”的格局。背后依山,不仅可以藏风纳气,将宝气聚集在这里,还有“背后有靠山”的寓意,可将福气聚集,绵延子孙。
前面临水,即是“堂前有水”,风水中讲究堂前有水为佳,水为财气,堂前聚水则为聚敛财气,能使居住者财源广进。在现代建筑中,不少住宅也沿用了这一风水理论,如大型建筑前设有喷泉、别墅进门的庭院内放置水池等,都是聚财聚福之意。
如此前水后山的布局,能聚福生财,是风水学中的宝地。
看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想问:“不是只要前水后山就可以了吗?那为什么要将村落做成圆形而不是方形的呢?”
在中华文化中,“圆”有着“圆满”的特殊寓意,比如得道高僧去世时叫作“圆寂”,意指功德圆满;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句号”,也是一个空心的圆形,代表句子已经结束。而圆形从表面来看,就是从一点开始,最终回到这一点,代表着世间万物有始有终,因果循环,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
相比于圆形而言,方形就没有那么多美好的寓意了,且方中有人,在字形中便为“囚”,方中种树便为“困”,寓意不吉。而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菊径村被水环绕,水在流动的状态下会在内围形成冲刷作用,即使村落一开始是方形的,在天长日久的水流冲刷下也会将棱角抹平,慢慢趋近于圆形。
这块隐藏于山水之间的福泽宝地集天地山川之灵气,也孕育出不少杰出的人才,明代宠臣何如宠的祖籍就在这里。
何如宠虽为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人,其祖籍却在婺源菊径村,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代名臣,极受皇帝宠幸,官至宰相。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曾赐“黄阁调元”之匾额,意为“荣登宰相之位,揽天下大权”。
传说此牌匾为崇祯皇帝亲书,重达百斤,此前一直悬挂于菊径村何氏宗祠,可惜的是后来被人盗走。
虽然御赐牌匾已失,却并不影响菊径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曾经悬挂牌匾的“何氏宗祠”也是值得一去的景点。在古代,由于交通并不发达,许多古村落中的家庭都为同姓,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建立宗祠与族谱。当族人去世时,牌位或骨灰便可进入宗祠,受后人香火供奉。
祠堂文化属于传统礼教中的儒家文化,儒家重礼乐与祭祀,其祭祀文化最初源于巫术,人们通过贡献牲畜、焚香参拜、奏乐舞蹈等方式祭拜祖先,以祈求国家风调雨顺。在原始社会中,儒家的礼乐制度是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一次进步,这种制度一直延续数千年。
菊径村,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想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缥缈。闲来与好友漫步于此,只需一壶浊酒,两袖清风,抛去一身烦扰,畅游于山水之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