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经做过一场梦,梦里季节不甚分明。只记得当时阳光明亮,光线在老屋门囗和门前的石板路上形成斑驳的阴影。年幼的我正与一位清瘦高挑的老人玩耍,玩到兴起,甚至还抢夺他手中的老式水壶。我看不清也记不起老人的面宠,只觉他一直看着我笑,而我也似乎笑得很快活。这梦十分清晰,以至多年后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后来我将这梦告与祖母,袓母面露疑色,思索片刻,低声说道,梦里的老人是我的曾祖父,抢水壶确实发生过,是在我一岁多的时候;没梦见的是我最后跌倒了,还抱着曾祖父的腿大哭。便是这样一场梦,如偈语般埋在我十年的记忆里,它让年少的我莫可名状,百思不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梦后“曾祖”一词立马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词汇,它变成一部无声的电影,一栋爬满青藤的房子,着着实实地烙在了我的心底。其实关于曾祖,我接触到的都是老人们嘴里说的,书上文字写的,黑白照片映的——他在我两岁时便离世了。后来慢慢长大,也渐渐地知道了一些关于曾祖的事情。我无法描述出一个印象中的曾祖——那毕竟只是一场梦——但我笃定的是曾祖给我留下了不少礼物,而那场梦不过是一个邮差罢了。朱伯健先生和夫人不知道如今有多少人的名字由自己的曾祖父所取,但我却有这样的荣幸。儿时每逢有人问起我姓名时,我总是得意洋洋地告诉他,这是我爷爷的爸爸给我起的。虽然当时全然不懂曾祖为我起名含意,但总觉得把爷爷的爸爸搬出来,一定比别人家小孩的名字厉害。曾祖对我大抵是寄托了不少期望的,从他起的名字里便可知一二。曾祖对我应该是十分宠爱的,听祖母说我出生那天很冷,他一直坐在床上等我出生,及至听到我平安出生,他高兴得一下子从床上起身下来。他病重卧床,因家境不济,给他的食物总要分给我一些。无论是老人给我起的名字,还是老人那份厚重的关爱——这都是曾祖给我的珍贵的礼物,它将伴我终身。朱伯健遗稿到了我十五六岁时,我眼中的世界就是散落一地的碎玻璃,我只能低头在支离破碎中寻找自己。至于后来如何和青春握手言和,个中记忆却像是没有日期的旧报纸,“新闻”和“旧闻”皆无可考证。时隔多年,我能记住的大概只有一条,那是关于曾祖的“新闻”。听父亲说,曾祖性情温和,孝顺知礼,从未做过忤逆高祖的事,除了一次——在曾祖和我差不多大的年纪时,高祖发现家里少了两块大洋,问全家人,俱回曰不知。曾祖此时恰又无故失踪,料定是曾祖偷拿了去。后得知,当时家中略有薄田,高祖指望曾祖将来在附近当个私塾先生,于家中也好有个照应,遂不许曾祖外出求学。然曾祖求学心切,拿了家中两块大洋,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后(武汉大学的前身之一),便赴武汉上学去了。父亲话至于此,再无多言,只剩我当晚辗转反侧。多年后回首青春时我分明看一位老人从他的青春时代朝我走来,带着满身风雨,怀揣两块大洋。朱伯健文稿《安庆文史资料》笫8辑再说给我起名字这件事,不仅仅只有四世同堂的意味。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名字很重,像一块岩石,压在自己的心里,映在祖上的眼底。这份重量像一个高倍望远镜,将我与曾祖天人两隔的距离拉近甚多。曾祖博学,尤精地理,一生从教不辍,育人不倦。据学生回忆,先生上课不奉纸图,口述民情物产、风景名胜、军事形势,手绘山脉河流、交通路线、城市位置。一堂课将结束,一幅完整的地图便现于黑板之上。他的学生无不钦佩他的才华,甚至传为一时佳话。但佳话于我,却如鞭笞在身——犹记当年高中地理成绩不佳,祖母曾以此番话激励于我,不觉冷汗涔涔,羞愧难当。除此之外,事关曾祖,还有数件事萦绕我心。年,曾祖任桐城县教育局长,翌年大旱,很多学校无力开学。他四方奔走,为学校募捐,终使全县各校渡过荒年,坚持正常教学。年,曾祖任安徽省教材编审会主任,负责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所编教材内容宽泛,系统性强,获得授课教师称赞。年,曾祖任桐城中学校长,其时贫困学生不在少数,多无奈辍学。后经他动议,成立“清寒学生贷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留校继续学习。此举乃桐城在全省首创,博得全县各界人士赞誉。桐城中学致朱伯健实寄封文革期间,曾祖受尽迫害,斯文扫地,身心俱受重创,但直至离世并未对党对国语出怨言,乃令后辈低调做人,以善为先。曾祖一生勤恳治学,耄耋之年还为编写《中国汉语大辞典》辛勤工作,又常为省文史馆撰写文史资料。这些故事均为家中长辈在寻常日子中点滴告之于我,或在床榻前,或在餐桌上,或在闲聊里,或在训斥中——而今回想,这无疑是曾祖给我留下的另一份礼物。国人崇祖敬天,于国于家,总不愿辱没先辈,我家虽无墙上家训,但曾祖以己德艺为训,为后辈处事立规,量所长,丈所短。这把丈量之尺,便是曾祖为后人所备的礼物,我相信父辈己然拆封,而我的孩子也会在他的人生中欣然打开。这大概就是所谓传承罢。都说时光荏苒,但鸿爪踏雪泥,一些人物事件在时空轴里留下的坐标总能烁烁发亮,牵起无数唏嘘长叹,令后人心向往之。我已年近而立,蓦然发现人生好似一段段楼梯,无论阴仄或敞亮处,步履蹒跚时总能抬头望见曾祖,还有曾祖身旁那些师友或战友,章伯钧,黄镇,房秩五,孙闻园,光明甫,李光炯,桂丹华,胡苏明,马厚文,胡子穆,方林辰,姚永朴,潘季野,姚翁旺,光铁夫等,还有我的外曾祖殷善夫,这些名字无不星光熠熠。他們正不远不近,目含慈光看着我这乏善可陈的人生。若有可能,愿再作一梦,梦里与曾祖把酒促膝,听他指点人生,闻他言喜话悲。朱伯健年10月手迹供图施房章编辑附注:朱伯健(——),安庆历代文化名人。名宗武,字伯健。枞阳县白湖乡朱家嘴山河村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任宣城师范地理教师、浮山中学校长、安徽第四临时中学教导主任、国立八中高中部总务主任、桐城县教育局长、桐城中学校长、安徽省教材编审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市政协委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先生知识渊博,课堂艺术精湛,在安徽教育界享有盛名。年,日寇占领江南,朱先生率领四临中师生西迁湖南。年,朱先生由湘返皖,任安徽省教材编审会主任,负责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朱先生治校严格,年任桐城中学校长时,使桐中校声为之大振。朱先生一生勤恳治学,八十高龄还为编写《中国汉语大辞典》辛勤工作,并常为省文史馆撰写文史资料。年于安庆病逝。(鸣谢安庆文史工作者陈向东为本文组稿提供帮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