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市委宣传部
芦山是“4·20”强烈地震震中,也是唯一极重灾县。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芦山县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奔康”的目标,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子,圆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发力,更好发展”的殷切嘱托,全面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聚力发展振兴,专注优势转化,着力改善民生,持续正风肃纪,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难中求进、快中提质,为“同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年,芦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2亿元、较震前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元,较震前分别增长77.6%、%。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焕发新生,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灾区人民经历这场大灾难信念愈坚、斗志更强,正昂首阔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决战灾后重建,实现三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为“4.20”强烈地震震中,芦山县五年内连续遭遇两次地震,为百废待兴的重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面对挑战和压力,三年来,芦山县积极践行重建新路,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如期兑现了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基本完成”的庄严承诺。
三年重建,芦山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更实现了“发展起跳”,重建新路在芦山得到有力践行,为芦山整体跨越和同步奔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年重建,芦山着力统筹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为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好基础。恢复重建与发展再建相统一,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规划,坚决杜绝把重建搞成简单复制、低水平恢复。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将产业振兴作为“头号工程”,让群众不仅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重建与脱贫相统筹,依托重建带来的大机遇、大投入、大提升,着力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加快奔康进程。
在人民至上理念的指引下,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带领下,我们狠下功夫,一针一针,缝合群众的伤痛,绣出灾区的新生。三年重建,灾区浴火重生,“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正在成为美好现实。年-年,芦山县GDP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10%以上,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在全市综合工作目标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列全市前列。我们不仅打赢了重建“硬仗”,也补上了发展“欠账”,昔日“站立的废墟”变成了美好新家园。
(一)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民生问题。牢记总书记“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重建”的殷殷重托,首位推进城乡住房重建,震后10个月,户政府兜底特困户率先入住新居;震后一年,户农房重建户全面完工入住;震后20个月,户城房重建户全部分房到户。教育医疗、道路交通等民生项目投入资金占比达80%以上,97个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类重建项目率先建成投用。实践证明,以民生为根本、安居为首位,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极大稳定了民心和大局,有效回应了群众诉求心声,为推进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将产业重建作为“头号工程”,变恢复重建为发展再建。通过农业示范园和工业集中区“两个园区”带动,引进企业58家,园区实现产值50多亿元;建成总规模达14万亩,以茶叶、猕猴桃、中药材等为主的3个“万亩亿元”产业基地;通过灾后28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龙门古镇、汉姜古城、飞仙关3个国家4A级景区创建,形成了“农旅结合、一三互动、三产共融”格局。实践证明,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振兴,是增强灾区“造血”功能的首要途径,不仅有效带动群众创业就业,群众也从中得到更多红利。
(三)探索“绿而美、绿变金”特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灾区视察时指出“生态优势是雅安最突出的优势”。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重建全过程,投入4.47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有效提高了抗灾防灾能力,连续三年实现了地灾零伤亡。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价值优势。经过三年持续用力,新型生态工业、特色效益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撑,经济结构和形态更趋合理。
(四)强化组织保证,抓好班子队伍关键,铸强重建发展“主心骨”。地方作为主体,是对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的一次全方位大考,县委不断强化重建是国家工程、重建成效体现国家形象的认识,鲜明提出“决战、决胜、崛起,实现秀美芦山新跨越”的思路,把重建作为检验干部队伍“试金石”,鲜明“担当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导向,倡导“落实落实再落实”的作风,保持“5加2”“白加黑”“雨加晴”的节奏,推行领导干部一线指挥、工作力量一线集聚、矛盾问题一线解决、干部队伍一线锤炼的“一线工作法”,安排40名县级干部在重点乡镇、重要节点、重大项目现场蹲点工作,先后抽派人次优秀干部到一线啃“硬骨头”。原清仁乡大同村支部书记袁超(年病故),早在年,就被确诊为食道癌,经过多次手术化疗后,身体渐有起色,医生叮嘱要好好休息。地震发生以来,他带领支部一班人长期奔波在一线,以忙碌麻醉疼痛,用精神战胜病魔,带领全村圆满完成了重建任务。这样的事例还很多。我们坚持从严管理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对工作业绩突出的25个单位和余人给予记功奖励,并建立起鼓励探索、允许失误、宽容失败、有错必改的制度,鼓励和支持干部放心放胆、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事创业,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留得住、带不走的坚强队伍。
(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切实守住“六位一体”底线。始终坚守质量、安全、稳定、廉洁、厉行节约和舆论引导“六位一体”工作底线。坚持厉行节约,压缩1.5亿元办公用房建设资金用于其他民生项目建设。严格控制和压缩新建办公及业务用房项目建设,坚决杜绝“超规模、超投资、超标准”。本着“小调整、大稳定”的原则调整总规实施项目。对可建可不建的办公、业务用房予以取消或调整,通过项目调整取消办公用房项目8个,节约资金0.15亿元。调整后,我县列入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的项目减少5个,调整幅度1.3%;估算总投资增加7.02亿元,调整幅度5.7%,重建项目建设结构更加合理,资金安排更加科学。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接受省、市重建委监督检查组专项检查,积极配合审计厅做好跟踪审计、对口援审,持续开展“多层次、多轮次、全覆盖”的“回头看”和专项检查,开展督查检查次,检查项目次,督促整改问题个。把纪律从严挺在前面,对项目报监报建、档案管理、问题整改、工程竣工验收和管理使用等重点环节,打好“督查+通报+整改”组合拳,对不负责、不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及时、坚决、果断查处,确保重建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对重建过程中出现的贪污、挪用案件,从严从重处理,绝不姑息,确保廉洁重建、阳光重建。
(六)重建新路得到充分肯定。这次重建,党中央作出了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的重大决策。“中央统筹指导”保证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源头,保障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重建的可持续性;“地方作为主体”有利于我们更及时发现重建中的难题和障碍,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最大限度将重建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市县一级,直通了重建“最后一公里”,避免了资金项目“两张皮”;“灾区群众广泛参与”,让受灾群众变成重建主力军,充分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这种思路,将中央、地方和灾区群众三者纳入一体,实现了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凝聚起了上与下、政府与民众的合力。芦山县作为具体落实主体,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了重建与发展振兴的内生动力。
党中央对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一直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