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孙姓千百年来,和其他姓氏共同携手奋进,为铜陵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
铜陵,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
铜陵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中华民国元年(年)1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年)6月至民国十七年(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铜陵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年2月4日,铜陵县改属安庆专区。年10月12日,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年9月5日,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年3月1日,铜陵县由原属池州地区划归铜陵市辖。
截至年,铜陵市共辖4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个市辖区、1个县,分别是铜官区、义安区、郊区、枞阳县。铜陵市人民政府驻铜官区湖东路号。
安徽孙姓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铜陵孙姓千百年来,和其他姓氏共同携手奋进,为铜陵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几处孙姓聚集地。
五松杨家坦孙姓,大本营在皖江南岸的铜陵市五松山下的杨家坦,鹊水岸东,犁桥南面。这里生活着一支孙姓望族。
据铜陵五松杨家坦孙姓谱载:孙权之子吴景帝孙休(公元年)镇守濮阳,其子楚公因躲避追杀而逃离濮阳,晚年居住贵池柏崖,为池邑孙氏始祖。
北宋年间,三十六世孙秦公,因避难由贵池柏崖来到铜陵梅塘,为铜陵孙姓始祖。传到四十一世读公。读公见齐谭山清水秀,便由梅塘徙迁齐谭居住。读公生四子:长子溯公一直坚守齐谭;次子源公后迁龟墩,为龟墩孙姓始迁祖;四子流公后迁山边,为山边孙姓始迁祖;三子清公见再兴圩杨家坦地域开阔,土地肥沃,便于劳作,于元初由徙迁杨家坦定居,为杨家坦孙姓始迁祖。
本族沿用老的郡望堂号:“富春郡;富春堂。”
杨家坦(杨坦)孙村村名自元朝年间,一直沿用此名至今,约有余年时间。
清公后裔主要分布在铜陵市杨家坦、胥坝前江。合肥、安庆、马鞍山同样有这支孙姓后裔;北京、上海、湖南长沙、湖南株洲、江西南昌等地也有这支孙姓后裔。自元初清公迁来五松杨家坦至今,已有七百余年。七百多年来,这支孙姓支脉繁多,人丁兴旺且人才济济。截止年10月28日,该支系已完成七次修谱。
其家族的代表人物孙泰然:孙泰然(公元年——公元年),男,安徽省铜陵县人,中共党员。孙泰然抗战爆发后弃学回乡参加抗日救亡,年5月入党,负责中共铜陵县委设在他家的情报交通站,出色完成了传递情报、护送党和部队同志的任务。在他和哥哥影响带动下,他的妹妹和母亲都投身革命,他家成为我党安全稳定的活动堡垒。年赴新四军三支队干训班学习后在军医处、青年营等处工作。年皖南事变后,任铜陵一区区员兼犁桥乡乡长,参加敌后区委游击队,带领游击队员四出袭击日伪,弄得敌人坐卧不宁。年秋不幸被捕,受尽酷刑,视死如归,英勇就义。(资料来源:《铜陵市郊区史志档案网》)
南陵丫山孙姓,源出池州池阳孙姓,据《士林公墓表》载“......士林,乃其字也,行七大,讳登仕。宋·龙图阁直学士仁甫之孙;太常典簿文献之子;池阳枢密使之孙婿也。派出三国东吴之裔,才兼文武,力能制众。当宋季乙亥之际,四方草窃纵横,因其先人太常典簿之陇,在南陵界黄峰西寨山之麓,乃与家人析爨,留弟保守旧城,奉母徙第於黄峰之下,护其先陇。倥偬间尚爱与名胜之士为友,时翰林傅学士辈,皆千里神交。宣池二郡稔知其才,移檄授之兵俾保障於二界之间,於是南陵最为攸赖,九乡民物安堵如故,旁邑争疏功烈,公力谢不居。......”
南陵丫山孙姓始迁祖孙登仕,字士林。妻程氏,生三子二女,长子赢登、次子益登、三子善登。吴景帝孙休之子孙楚之后裔。据《士林公墓表》知:孙士林生于宋宝庆元(公元)年,卒于至元甲午岁冬(公元年10月)。享年六十九岁,中国封建社会男人逢9即为整岁(亦或者是“虚岁”),故有《墓表》“春秋七旬”、“古稀有奇”之记载。
其子勤奋好学,分别在南宋和元代为官一方。长子赢登在南宋、元两朝任广东木棉司提举;次子益登在元朝任广东宣慰司剡番主簿;三子善登在元朝任福建盐运司判两淮盐运司副。
南陵丫山孙姓的迁徙时间:从《士林公墓表》推断:约南宋宝佑五(公元)年,士林公由池州柏岩迁徙南陵丫山。此时的士林公应该是三十三岁。自士林公从池州柏岩迁出到南陵丫山落户至今已历七百六十余年了。
南陵丫山孙姓的代表人物:孙挺,字元信,生于宋至道元年十月初五,娶柯氏生子四,翰、映,鼎、册,时西夏寇入侵,人心摇乱也,公文武双全,节总诸军有功,至池州正将军与西夏贼力战死之。孙谅,字仁甫,生于宋·绍兴丁巳(公元)年六月十三,卒年不详。登淳熙乙末(公元)年詹骙榜进士,历官至龙图阁大学士。此外,还有明代孙昊、孙辅,以及清代乾隆和顺治年间的武魁孙斌等等。
枞阳雨壇岗孙姓,郡望:乐安。堂号:映雪堂。世居徽州婺源黄(篁)墩。据族谱和《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元末天下大乱,其祖孙本立公乘机起事。己巳年,孙本立归顺朱元璋,守吉安。癸巳,陈友谅将熊天瑞攻吉安,孙本立公战败,遇难。其子福一公携弟隆一公及家眷渡江而北,卜居桐邑黄公山西(即今枞阳雨壇岗)。胜一公居亭子山,隆一公居孙家坦。胜、隆二公为迁桐始祖。因战乱之际,孙本立公之上世系失载。目前,雨壇孙氏约一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枞阳、桐城和安庆市。其次,铜陵、望江、贵池、东至、彭泽、宣城、宁国、黄山等地。清乾隆年间,有迁陕西安康(大湘河),已失联。
该族祠堂初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地址为雨壇乡大孙庄对面,龙王岭山脚。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同治五年,再建于雨壇岗上街头。文革期间,拆建乡卫生院,旧址仍存。
该族宗谱首创于明永乐二十二年(),主修人是孙昶,谱名《孙氏宗谱》。二修于清雍正九年(),主修:孙德化、孙自超。三修于道光二十五年(),主修:孙元。四修于光绪五年()主修:孙廷澍。五修于民国四年()。主修:孙廷基、孙奏群。六修于公元年。主修:孙志方、孙汉友。
该族字派为:祖从一志彦,日水木火延,必复胤有德,自应发朝元,廷奏文章焕,家崇孝义全。由来安国祚,万世仍流传。重修连年本,宜理和顺贤。(其中祖、从、水、火4字未取用)
枞阳孙家畈云岩孙姓,该族郡望为乐安郡,堂号是文献堂,其中又分东西两股,东股长房:丰润堂;西股小房:梅山堂。文献堂址在孙家畈。
南宋时期,乐安派十公子,字文献,早游大学登科,后致政归田。娶柯氏,生子二:七大、五六。七大卜居南陵黄峰,五六仍居贵池柏岩。七大生子三:瀛登、益登、善登。瀛登生子四:鼎四、鼎九、鼎十一、鼎十二。鼎九生子:仁七。仁七生子二:政寿、坚寿。明洪武庚申十三年(),仁七公次子孙坚寿,讳能六,携家由南陵黄峰丫山,迁居桐邑白云岩前定居,即今枞阳孙家畈。坚寿生子三:仁一、仁二、仁三,孙坚寿为迁枞阳孙家畈始祖。
该族家谱于清雍正十三年()初修《云岩孙氏宗谱》;嘉庆二十二年()二修;道光三修;同治四修;民国戊午年()五修,十四卷,十四册。公元年六修支谱,主修:孙文奎、孙考根,只有十几户人家。
该族字派为:能仁义教子,明则日言道;枝应诱从先,嗣世纯忠孝;礼乐庆贤良,诗书荣光耀;富贵永延长,兴嘉隆芳绍。
枞阳圩缺孙姓,南宋淳熙四年(),孙武九,字绳之,别号山垣,由南陵黄峰迁枞阳山长垅圩缺定居(今枞阳燕窝),配张氏孺人。生子:烈庆。烈庆生子:开桐。开桐字木秀,配王氏,生子:基魏。基魏,号公成,配吴氏,生子四:永福、永寿、永剑、永祥。长子永福,字福一,居桐城青山,后居仓基墩,为迁桐仓基始祖;次子永寿,分迁老人仓,复迁童家园,即今燕窝;三子永剑,分迁土壁,孙家脑,复迁桐城青山;四子永祥,字允瑞,一名天祥,由山望城岗保圩缺口,即今潘庄上首老屋基。武九为迁桐(枞)始祖。明代,以永寿、永剑、永祥为迁桐(枞)“三永堂”始祖。
该族堂号:三永堂(除永福外,永寿、永剑、永祥,合称“三永”)。
武九公宗谱,南宋嘉定年首修,朱熹作《序》。二修于元至正十三年,赵作《序》。新修宗谱从明代启始,永寿、永剑、永祥三股合谱,初修,明天启壬戌二年(),谱名:圩缺《孙氏宗谱》。二修,康熙庚戌九年()。三修,雍正乙卯十三年()。四修,道光壬午二年()。五修,光绪辛丑二十七年()。六修,公元年开始编辑新谱,枞阳横埠孙岗村孙学超等人主编。
该族字派为:武烈开基永,承先裕彦哲。敬心之拱帮,国正昭文德。功大立俊贤,太平民自悦。忠厚作良谋,耕读崇恒业。名教光前谟,诗书延世泽。孝友本宜敦,言行贵可则。棠棣乐芬芳,壎箎和仲伯。笃学衍源长,传家惟清白。执礼思庭箴,存仁贻上策。五世卜其昌,久远垂奕叶。
慎终追远,寻根思源,重族姓是中华民族传统,族谱是维系宗族的纽带。发扬传统美德,传播民族文化。
参考资料: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