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气象局监测,9月16日的全国气温排行榜里,排名前十的城市依然发挥稳定,最高气温均维持在35℃以上。
秋老虎,余威仍在。叠加刚刚过去的盛夏,对于农业生产来讲,今年的丰收季来之不易。
“天气热,对养殖有特别大的影响”,从事螃蟹养殖15年的刘爱国,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高温天。
而走出田间地头,我们见证着另一种“热”的同时上演。
进入丰收季,以助农为主题的电商大促如约而至,把农产品的热度烘托至一年中的巅峰值。拼多多延续“农货节”IP,上线了史上持续天数最久,覆盖产区规模、补贴力度最大的一届“超级农货节”;京东则开展首届“农特产购物节”,将连发19天“助农券”。
数据显示,阳光玫瑰、青岛大虾、盘锦大米、会理石榴、大荔冬枣、贝贝南瓜、张家口糯玉米、五得利面粉、山西黄小米、安徽枞阳土鸡蛋等农产品位列拼多多“超级农货节”畅销榜前列,其中一半以上的产品,累计拼单量超过10万单。
全国各地的订单汇聚,农产品随之走出乡村,走出直播间,送达消费者餐桌。此番热度与高温天气碰撞,大批新农人、新农货以及中国农业的强大韧性,得以彰显。
挑战重重
温度,可谓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变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作物,温度会直接影响作物生长。以玉米为例,广西横州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甜玉米种植基地,核心原因就在于当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甜玉米喜温的特性一拍即合。
此外,温度在农产品的运输环节同样至关重要。黄山皖新徽三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永学,公司出品的臭鳜鱼在年时就已经销售过亿,他告诉熊出墨,包括鸡鸭鱼等产品在内,环境因素会导致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臭鳜鱼在运输中容易二次发酵,温度、时长会改变鱼的口味、品质。”
将相关信息汇总,今年农产品流通所面临的挑战大致可梳理为以下几点:
生产方面,高温之下如何把农产品种好、养好?
科学防暑,这是今年所有种植户、养殖户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各自出招。
比如螃蟹养殖,刘爱国介绍,白天蟹塘里会不断加水补水,增高水位让底层的温度降低。而且,蟹塘中间的凹槽温度更低,可以供螃蟹避暑;再如猕猴桃的种植,四川蒲江的果农一般会把采摘时间调整至夜间,防止猕猴桃被高温暴晒后过于成熟。
这些遭受高温“烤”验的农产品,正是当下餐桌上的热门食物。顺理成章,在“超级农货节”会场,电商平台将之打造成为“超级农货”。种好、养好,则是农业生产者收获丰收喜悦的前提。
销售方面,销路怎么打开?
“今年猕猴桃生长的3、4月雨水较多,加上等到快成熟的7、8月又迎来持续高温天气”,猕猴桃种植户黄晋常表示,“今年猕猴桃果形较往年小一些。”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螃蟹养殖,据蟹农介绍,今年螃蟹的个头较以往也会偏小,大规模上市的时间要向后推迟一些。
而在种植、养殖成本方面,今年并没有明显降低,售价自然不会下调。由此,这些捱过盛夏的农产品迎来新的挑战,即如何获得消费者的接受、认可。
电商大促中数以亿计的补贴此时派上用场,平台一边对商家给出“零佣金”、流量曝光等扶持,以拼多多为例,平台在“超级农货节”期间投入了百亿补贴、秒杀万人团等多项重要资源。另一方面,面向消费者则是发放优惠券以激活消费。
履约方面,运输环境能否保障?
销路打开之后,压力来到了运输环节。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仓储冷链建设,其与农产品交易中的损耗率直接挂钩。
前面提到臭鳜鱼对运输环境有着极高要求,吴永学介绍,早些年皖新徽三臭鳜鱼的包装统一采用泡沫箱加冰袋的组合,鱼也经过零下18°的冷冻预处理,以更高的包装成本弥补冷链运输的缺失,把损耗降到可控水平。
另有业内人士透露,冷链和非冷链的运输带来的损耗差别相当之大。如果没有冷链物流体系,生鲜农产品的腐损率可能达到20%甚至30%。与之对应,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将会直接受损。高温天气,显然会给农产品的运输带来了更大挑战。
综上,相比往年,中国农人今年面临的情况要更加复杂。从生产、销售到运输,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了链子。
以新应变
与天气的高温呼应,今年的农产品还迎来另一种热,热销。
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亿元。电商主推的农产品上行事业,每天都有数千万订单诞生在农村地区,每年新增的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级别。
当然,电商平台的助力并非农产品热销的全部原因,农业生产、流通体系中的其他新变化,亦从底层激发中国农业的生命活力。
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金量。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就带有显著的小农经济标签,以家庭为单位,产业贯通度较低。在此基础之上,农业生产须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创新,以农产区、产业带的集群效应聚合零散的生产者就是可行路径之一。
如四川蒲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省级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果业科技小院,筛选引入东红、金艳等专利品种。形成产业科技竞争力,四川蒲江猕猴桃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电商平台不负众望成为爆款。
销售模式的创新,在田间地头和消费者餐桌之间架起桥梁,为农产品打开新的销路。
零售市场近些年经历了数次变革浪潮,新零售、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创新模式陆续上位,长期依赖传统流通渠道的农产品如何搭上快车?
“触电”不到三年时间便做到拼多多垂直品类头部商家,皖新徽三臭鳜鱼可以作为样本。“真正做线上电商是从年开始,之前基本在线下经营。转型的契机就是发现直播间的转化其实还是比较高的,于是开始认真组建直播团队,每天从早8点播到下午5点半,如果平台有特殊节点(农货节、年货节),晚上还会进行加场。”
皖新徽三臭鳜鱼品牌营销相关负责人向熊出墨表示,在拼多多开店当月,店铺销售就达到了百万级,当前直播间日间GMV峰值可以达到6万元。
不止直播带货,“农地云拼”的农产品上行路径探索更为农业生产者打开了新销路。以产业带、农产区为单位,拼多多等平台深入田间地头,在产地进行直采,并与平台数以亿计用户的拼购需求对接,高效完成大规模的供需精准匹配。这种“拼购+产地直发”的模式,已经成为近年来电商助农的主流方案。
最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建,使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转型升级更加顺畅。
产业转型大势所趋,近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强调与升级配套的“新基建”,农业概莫能外。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包括生产环节的数智化管理系统、运输环节的仓储冷链等。
以冷链为例,随着近几年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流通的环境已大幅改观。吴永学举了个例子,得益于冷链物流网络的完善,在冷链能够覆盖的地区,皖新徽三臭鳜鱼的包装已经更换为纸盒,相较传统的泡沫箱保温包装更加精美,且成本更低。
“从休宁工厂发出,最远的订单南到广州,北到呼和浩特,现在物流都能送达,全程冷链保证鱼的品质可控”,吴永学表示。
新技术、新模式、新基建,求新以应变,三个维度的新变化让农业生产者在面对重重挑战时更具底气。也就是说,农业生产者拥有更多增长机会,在复杂环境下依然能够实现预期之外的热销。
韧性彰显
《焦点访谈》在近期针对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报道中提到了一个词,韧性。
前面一直在说的农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环节无惧挑战,完成丰收目标,本质上就是中国农业韧性极强的外在表现。那么,这股韧性从何而来?
根据本文提到的一系列案例可以看出:韧性,是由内生长的。
生产者
农业生产者的眼界、思维与时俱进,一批具备新时代生产、销售技能的新农人正在茁壮成长。正是他们的出现,促成了农产品的生产、营销等多个方面从传统经营到契合零售市场的发展新节奏。
吴永学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他对新农人的理解。就像在外工作、考察、学习之后再回乡创业,他接触的面会很广,思考的维度也不一样,回乡选择徽菜赛道创业时,对于产品的认知肯定不同于传统,而是会融合一些先进的理念到产品开发、公司经营中去。
事实确实如其所说。
生产环节,新农人借助高科技的“新农具”,以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完成规模化的生产,并保证产品品质的统一,这在传统农人的路径下是难以实现的;营销与销售环节,新农人善于搭建立体的解决方案,皖新徽三臭鳜鱼除了面向传统的酒店餐饮,直播电商、社交拼购、社团团购等渠道也要兼顾。
以新兴改造传统,由此创造价值,新农人队伍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根据拼多多发布的《新新农人成长报告》,平台上年之后出生的新农人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该群体规模已超12.6万人。
农产品
科学指导生产的蒲江猕猴桃、全程冷链运输的休宁臭鳜鱼,爆款农货的核心特性一致,即产品品质优秀。除此之外,基于新农人的经营,热销的农产品还存在多个维度的升级。
例如口味方面,传统的风味需要传承,但在传承的基础之上针对消费者当下的喜好,新农人会专门通过筛选水果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制作工艺等方式来研发新品、优化出品。这样的产品自然会更讨消费者欢心,更易成为热销爆款。
阳光玫瑰、青岛大虾、盘锦大米、会理石榴、大荔冬枣、贝贝南瓜、张家口糯玉米等,都是今年电商平台上畅销农产品的代表。
消费场景
如拼多多农货节负责人所讲,“超级农货节是观察农产品消费变化的窗口。这些上榜物产之所以广受追捧,并非仅仅依靠品种及种植技术的突破,销售方式的革新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每年千亿级的农产品能够走出田间地头,与电商平台在消费场景方面给予的助力密不可分。
“以前臭鳜鱼的销售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因为这些地区离安徽比较近,消费者对徽菜、臭鳜鱼有一定的认知和消费习惯,接受度更高”,吴永学表示,“近几年销路打开、辐射全国,原因就在于徽菜得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认可之后,大家的消费需求在线下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于是就到线上去寻找。电商恰好提供了方便的消费场景,臭鳜鱼这个品类在电商上快速兴起。”
依托模式创新、流量扶持,为农产品构建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线上卖场,“超级农货节”的销售盛况再次佐证了农产品在线上消费场景的销售潜力。
城市购买力排名中,上海、北京、深圳位列前三,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用户买走了订单总量超50%的份额。
鉴于此,中国农业正在从内部进行一次人、货、场的全面升级,在过程之中,升级效果已经显现:产出优质产品,卖向全国各地,新农人实现更高收益,消费者更好地被满足。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农业韧性的增强,是基于多方的共同努力。
新农人在田间地头保障供给,电商平台给销售创造新通路,仓储、冷链等基建让交易顺畅地完成履约,各方要素缺一不可。
接下来,高温天气等客观挑战或许不会消失,但是基于上述这些,中国农业在面对复杂经营环境时便有了充足的底气和胜算。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政策层面的指引与支持,给所有农业参与者提供了一剂强心针。
吴永学透露,“在休宁当地,金融机构在政策指引下会对农产品产业给予特殊关照,比如面向臭鳜鱼生产企业开放‘鳜鱼贷’,公司采货时支付30%的货款,另外70%由银行先行垫付,这样能有效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
可以预见,下一个丰收季,中国农业会以更强的韧性继续生长。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