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豆腐,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食材。营养丰富,又好配菜。无论在城乡,是都可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
也许做豆腐是大众手艺,简单易学,在乡下有很多人是都会的。特别是到了腊底,那些有点手艺的人,便在家里磨点豆子,做起豆腐来。因为过年油重,随便什么炉子锅突到后来,再把几块豆腐放进去,就又爽口起来了。那王小六恐怕也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家过年也是要做点豆腐的,又吵得生怕人家不知道。
关于这做豆腐的事,我也知道一点。儿时在老家枞阳县的白荡小街,特别是冬天里冷小孩没处玩。就喜欢跑到白荡商店后边的水作坊里去玩,因为那里空间大,热气腾腾的又暖和。
做豆腐的师傅姓龚,是兄弟二人,年龄也不算太大。不过那时大人小孩见了他们,都在“龚大爷、龚小爷”统一的叫起来。小孩好新鲜,有时玩着玩着就忍不住的要问这问那的。时间长了耳濡目染,大豆能做豆腐的事,也就在无意之中记下了。
那大豆要做成豆腐,事先是要用清水浸泡的。浸泡的时间随季节温度而定,冬天可以头天浸,夏天一般的上午浸下午就可以上磨磨了。不管在什么日子里,时间是千万不能浸过头的,浸过头的样子是水面上起浮沫。这样的豆子出浆少,做出来的豆腐也就少了。
浸好的豆子接下来就是上磨子磨豆浆了,先取出一些豆子直接放在磨盘上,随时向磨眼里划落一点进去磨,底下有一个专用的大木桶接着。那磨子是要比家用的磨子大得多的,磨盘就有二尺(70公分)直径的样子,约有三寸厚。用时可以安上两个活动把手,供两个人同时推磨。不用时就下掉,免得挡事。磨凳有齐腰的高度,推磨时人用腹部贴在把手上,双手扶定后便围着磨盘转着走起来。正常情况下都是一个人在推磨的,看样子也不是那么重。
在磨盘上方适当的高度,还吊有一只小水桶,正对着磨盘。那水桶底的中心处,装有一根小指粗的毛竹管子做成的水阀。一头有节,从桶底的内面穿出挂在中间。水量的大小,可以通过竹管上下滑动来调节。水线落在磨盘的豆子上,经过磨眼流入磨膛,又和大豆一块磨成了豆浆流出。所谓“阎王是鬼做的,豆腐是水做的”,做豆腐离不开水,这也就算是那时的自来水了。
印象里以前做豆腐的人,都多少有点罗圈腿和里八字,还有一点勾腰驼背。而平时走路的样子又就跟大鹅似的,在伸着脖子点着头,一步一步地重重地往前蹿。这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手艺,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才常年在围着磨盘转的原因而造成的吧?
磨好后的豆浆是很糊的又很粘稠,需要用水来冲浆(稀释)。这种冲浆有讲究,又要先用水挽子打点温水,来化开一点香油脚子,倒入那豆浆糊中和溶。然后再根据豆浆糊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水进行冲浆(注意:是适量的水)。冬天水温以不冰手为宜,夏天可以直接用冷水冲浆。这样冲出来的原豆浆,因为加进了香油脚子,那磨碎的大豆在筛浆时就不会裹渣了。下一步就是筛浆。(水挽子:一种木制的单手打水工具。香油脚子:菜子油的沉淀物)
在老虎灶的大闷子上方吊有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中间有个小铁环,钩在吊绳的钩子上,不用时可以下掉。那十字架的高度,人正好能舒服地搭手操作。十字架的四头都有一个小孔,作固定土布幅子四角用。那大土布幅子固定好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大捞兜的样子。
这样就可以把大桶里冲好的原豆浆,打取一些来放进“大捞兜”里进行筛浆了。在筛浆的过程中,双手扶定那十字架的一边两端,要不断地晃动起来。又还要根据情况,适时地兑一点清水到筛成的大豆渣团子中,好把大豆渣团子中含有的豆浆汁滤尽。这样反复地兑了三四次水后,布幅中也就只剩下筛出的豆渣了。
筛浆的事做完后,接下来就是要把大闷子里筛下的纯豆浆烧开。这里也有个讲究,就是等纯豆浆烧开后,老虎灶就必须要马上熄火,不能再烧。要不然老浆了做出的豆腐就不好吃了。
接着就是把烧开后的纯豆浆,立即打到一口天天用的大缸里去。再用熟石膏粉溶解后的石膏水去进行点浆,这是很关键性的一步。其中的奥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手艺。紧接着再用压豆腐的黄板,插入点浆后的大缸里,轻轻地搅动几下。好使得点入的石膏水,完全均匀地渗在豆浆中发挥作用。就这样不一会,一缸豆浆也就生成了一缸豆腐脑(水豆腐)在眼前了。
然后便是将这豆腐脑上箱,开搾。上箱是指压搾豆制品时用的各种模具,都是木制的。先在模具中铺好一块相应的土布,铺得到边到拐。再用一把大平口铁勺子,舀取适量的豆腐脑放入其中,包好,盖盖或盖黄板,便开始压榨使其成形。
那豆腐、豆干、千张、生腐、素鸡等豆制品,都是这豆腐脑做成的。只是在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模具压榨的力度和管控含水量的多少来决定而已。
他们的手法熟练老到,一切操作过程都在默默无言之中进行着,不紧不慢地一做到底。实践出真知,豆腐的制作过程,也远不是我说得这么简单的。操作过程中对时间、火候、温度、点浆等等的拿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也就是说,有些事做起来,好一点就会好得很多,而差一点是就会差得很远的。
这是一门很传统的老手艺,据说豆腐这种食材,在西汉时就已经有了,不可谓历史不悠久。以前在白荡商店工作的龚氏兄弟,做豆腐也是祖传的。我和龚小爷家的孩子是同学,但是他没有让孩子来子承父业。时过境迁,这其中也许是另有隐情了吧。
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直没有离开过豆腐的。也庆幸有人一直在做这事,使这门手艺一直在传承着,而且还要一直传承下去的。但这同时,也一直存在着一个心灵的拷问:如果你真是很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那你愿意将来让你的孩子来接班么?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以前作坊里做豆腐的过程,也只是个大致。不过,现在做豆腐已经不用这样麻烦了,有电磨机有蒸汽泵还有其它的什么食用的,也就省时省力多了。不过有一点又让我很闹心,就是现在的豆腐有点不像以前的豆腐。怎么突都不起孔,而且味道也不如。也许是现在用的是转基因大豆吧?还是在做法上另有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