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地形地貌种类多样化,有着“北山、中湖、南长江”独特的地貌特征。依托自然禀赋,该县激活林长制,在造林护林的同时,做活“林”文章、发展“林”经济,形成林长护、林中干、林间游绿色发展路径,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林长护,护出绿色品牌
“以前是靠山吃山,现在是护山靠山。我们的三公山郁郁葱葱,保护得多好。”家住三公山脚下的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村民吴三友告诉记者,现在村干部常态化巡山,镇里干部也会定期上山,有时还会有技术人员给山林树木“体检”,没有了滥砍偷伐,山更青了,景色更美了。
吴三友所说的村镇干部,也是村级、镇级林长。鹿狮村村级林长、村党委书记王详海告诉记者,林长制实施以来,每一级都有林长,管绿、护绿责任到人,他每周至少上山巡查一次。
枞阳县林业资源丰富,林地总面积占该县县域国土总面积的23.27%。年,枞阳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设立县级总林长2名、副总林长3名、县级林长26名、乡镇级林长名、村级林长名,聘用生态护林员名,每块林地和湿地还对应落实了森林警察和林业技术人员,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
“林长制体系建立后,护绿管绿更有力度,增绿成效同样明显。”枞阳林长办负责人李国平说,该县林地面积由“十三五”初的55.29万亩发展到如今58.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79%提升到22.67%,林木绿化率由25.53%提升到28.02%,活立木总蓄积量由.2万立方米提升到.3万立方米。
护林增绿打造出生态环境品牌。枞阳县成功上榜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布的年度“中国天然氧吧”,成为该轮“中国天然氧吧”评审安徽唯一入选地区。
林中干,干出红火日子
底蕴深厚的乌金渡、峰峦起伏的灵山,孕育出枞阳县金社镇金渡村乌金云雾生态茶园的蓬勃生机。眼下,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补植补栽茶苗。小锄头起落之间,扎根的不仅是茶苗,还有村民脱贫致富的憧憬。
丁俊香曾是金渡村贫困户,年龄大了不便外出打工,乌金云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聘用她在茶园里务工。“山上的工友大部分是贫困户,工资每人每天元。”丁俊香说。
林长制实施以来,枞阳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地“三变”“三权分置”,培育出了一批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目前,枞阳县注册的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有家,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13.2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由年的8.8亿元发展到年的23.3亿元,林下经济就业人数多人,农民从事林业产业的人均收入由5年前的不足元提高到目前的00多元。
枞阳县还在县级层面将白茶、苗木花卉列入重点推进的六大产业“万千工程”项目实施,培育出5家成规模的白茶经营主体,白茶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共计辐射带动农户、贫困户近户;打造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共计辐射带动约户农户、贫困户。
林间游,游出振兴亮点
日前,记者走进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山脚下的小溪畔坐落着几栋木质房屋,其间以木质回廊连接,在回廊和亭子里,不少游客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美丽景色。
“这是我们村里的研学基地,每到节假日,就有很多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学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学生来这里感受农耕文化。”岩前村委会主任胡德祥告诉记者,村里依托白云岩良好的生态环境,建成研学基地,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村里参观。游客增加了、人气更旺了,村里产业形态也随之丰富起来。
实行林长制以来,枞阳县创建了5个省级森林城镇、29个省级森林村庄、24.2公里森林长廊,白柳镇山河村、麒麟镇新安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依托绿水青山优美生态环境,枞阳县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打造生态休闲、名人故里游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对生态优良且具有一定地域历史文化的中心村,加大历史文物和自然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推动形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旅游格局。
让有条件的乡村“游出”振兴亮点,枞阳县推动实行“大景区带动”模式,以浮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带动三公山、白云岩、岱鳌山、大青山区域,把现代林业与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深度结合,整合观光、采摘、养生等旅游项目发展“林旅”模式,打造了一批集休闲养生、观光游憩于一体的林下经济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该县还通过举办森林生态文化图片展、“茶山体验之旅”,组织开展枞阳“十大美景”评选等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持续提升“林旅”目的地知名度。“十三五”期间,枞阳县生态旅游总人数近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逾3亿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