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持续   

新华社总社于7月9日下午派出记者,在安徽分社记者陪同下,深入枞阳一线采访,新华社记者就枞阳受灾情况、灾区群众生活情况以及枞阳干群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进行了细致的报道,同时还就枞阳灾区防疫工作进行了深入报道。省市各级媒体广泛报道了在枞阳抗洪救灾工作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目前仍有10多家省市媒体在枞阳一线采访报道我县组织应对台风、生产自救、灾区防疫、重建家园等工作;县内各媒体同频共振,枞阳报社、枞阳电视台全体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各地抗洪救灾工作动态,枞阳在线网站及枞阳在线   

江心洲,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面,四周大水就要漫堤且还在上涨。坐落于小洲之上的枞阳县铁铜乡,截至8日上午,仍有多人在观望,坚守。

  

乘轮渡上岸,铁铜乡乡长叶志娇正带人,挨家挨户去动员这些坚守中的人们撤离。一路上,一些地势低洼的老屋已泡在水里,个别路段积水太深,要靠站在一个大木盆里,划着桨,才能通行。即便如此,转移安置工作仍不太好做。

  

叶志娇感慨,“天刚放晴,有些人就想着兴许会没事儿,有的舍不得家里财产,想着再扛一扛,挺过去。”而除了要劝说坚守的村民,让老年人安全地转移安置也是头疼的事儿。“家里房子已进水不能住了,孩子在外打工,还没来得及赶回来。”已经60多岁的村民吴良发,昨天才把老母亲转到安置点,今天又返回搬东西,“还好,乡里有人帮忙,算是缓解点儿。”

  

同样,在紧挨西河的无为县襄安镇三河村,由于地处圩心区域,在强降水来临后,村子里地势低洼的房屋基本被淹没,水深处已足足2米。

  

“转移之初,村民大多不配合,只能挨家挨户劝说。”襄安镇党委副书记夏磊介绍,有些老人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觉得暴雨不会持久,在家避雨不会有事儿,面对镇、村干部的多次劝说,就是不转移。“不放弃每一名群众。”夏磊说。

  

77岁的刘希宽一家四口就是这次被安置的对象,他家的房子在离安置点黄口小学米远的位置,站在小学二楼阳台,依稀可见被淹没房屋的屋顶。刘希宽介绍,家中进水后就再没回去过,听说水已涨到齐胸的位置,幸亏转移及时,要不然,人都没了。

  

“说实话,撤离是万不得已,但来到这儿,也算找到临时的‘家’。”郎溪县建平镇郎溪二中安置了多名受灾群众,来自建平镇圩区的居民史传龙对记者说。周边十字镇居民李国江腿脚残疾,行动不便,但还是开着小货车,送来了十几件矿泉水,五箱方便面,“没法上大堤抢险,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吧。”

  

“把药吃了,不要搔抓。”在医疗服务点,78岁的刘红英患有手癣,县二院驻安置点医生刚给她做完检查,嘱咐她说。

  

“现在还好,每天有人聊天说话,也有医生照顾着。洪灾过后,一切会好起来的。”在刘红英看来,这里远不比家的舒适,却多了不少陌生人给予的关爱。

《人民日报》(年07月11日15版)

主编王长学

执行编辑黄媛媛方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