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曾写了一篇题为《理解城市|安庆:走向务实》的文章,在安徽区域引发了一点小的热议。在文章中,我这样写道: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行动主义者。就算是“安徽老五”,安庆也不用慌了阵脚,提出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发展战略,反而耽误了发展。只要全球政治、经济、地理大格局不变,安庆发展不可能超过上海,也不必以北上深广作为自己的目标城市。走向务实,是安庆面向未来的最好选择。务实并不是“躺平”,而是在承认现实处境的基础上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最近,安庆市代管的桐城市也成为舆论场上的讨论焦点。桐城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它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源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文都”之称。它也是安庆市下辖县区市当中的“领头羊”。在今年1月份的安徽省两会上,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在参加安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桐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么多的院士、企业家,在安徽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却从第2掉到了第16,没有成为前5?”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依然认为,认识桐城的发展现状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开始。桐城发展面临的现状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经济区、行政区、文化区这三区的不重合。从经济区来说,它是合肥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政区来说,它并不隶属安徽省会合肥市,而由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安庆市代管;从文化区来说,与它原属桐城派文化核心区的枞阳县早已划入邻近的铜陵市管辖。认识到这三区不重合的现实,并在此现实基础上做出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才是桐城再出发的真实逻辑起点。一长期以来,我都是历史地理学的爱好者。这个学科对我的影响主要是看待一个城市的视角。无论是看待哪一个城市,我都不自觉地会加入历史的和地理的视角。从经济区的角度来看,桐城无疑是合肥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合肥都市圈里面的唯一一个以县级市身份加入的就是桐城。合肥都市圈示意图。“决策”网站图前不久,安徽省发改委发布了《安徽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就明确提出了积极构建“一圈一群一带”联动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这“一圈”就是合肥都市圈,其发展规划正在紧张地编制当中。尽管安徽各地市对安徽近年来推行的“强省会”战略看法不一,但这些年合肥经济发展的成效却是有目共睹的。江西省党政代表团前不久刚刚来访安徽,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安徽的“强省会”战略。《江西日报》这样写道:“年,合肥市以GDP总量.1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占全省GDP总量的26.67%;年,南昌市GDP总量为.5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2.46%,与合肥市的差距较大。合肥的省会龙头作用凸显,不仅内生增长,还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区域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市之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合肥经济圈将发展成为安徽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一个都市圈品牌。”这个“周边城市”必然就包括桐城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就以庐江县和桐城市做一番比较。庐江县原属地级巢湖市管辖,年划归合肥市管辖。庐江县年GDP是.7亿元。那一年桐城市的GDP是.1亿元,比庐江县多出40亿元左右。到年,也就是11年后,庐江县GDP已超过亿元,位居安徽县域经济总量第六,远超桐城市的亿元左右,已有亿元的差距。其实,我想为桐城客观上说一句话:安徽县域数量有多个,位列第16位的桐城已经是前列了。从增速来看,这十几年桐城市的发展并不慢,从年到年,这11年间,桐城市GDP由.1亿元增长到了亿元,远不止翻了一番。但奈何兄弟县市发展太快,庐江县这11年间增长了4倍还不止。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庐江县位列第6,远超位列第16位的桐城市。“决策”网站图你当然可以把庐江县这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归因为划归管辖后合肥市的“厚爱”,但我们也可以问一句:桐城有没有真诚地思考过如何融入合肥都市圈呢?滁州的发展无疑又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只有彻底地坚定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决心,才有了滁州经济跃升“安徽第三城”的今天。年4月,时任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在与南京市党政代表团交流对接的时候,就更进一步明晰了滁州未来的角色:“当好南京发展腹地、产业配角、生态屏障、合作伙伴,进一步对接南京、融入南京、配套南京、服务南京。”滁州和南京还分属两个省份,其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决心都如此坚决。而桐城与合肥同属安徽一省,只要拿出真诚的态度,作为省会的合肥岂有不欢迎的可能。但桐城必须先做出扪心自问:我们融入合肥都市圈的决心真的够么?桐城走向务实,就要面对合肥都市圈,做出未来的选择。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31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