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8月11日电题:立皖安澜——安徽决战一江一河一湖抗洪纪实
新华社记者刘菁、李亚彪、张紫赟
长江超警戒水位!淮河超保证水位!巢湖水位破历史极值!
歙县高考受影响!王家坝必须开闸!巢湖已成悬湖!
正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冲刺路上的安徽,七月以来经历了极为复杂严峻的汛情考验,长江、淮河、巢湖南北三线多地罕见、接连拉响汛情警报。
立皖之地,党政军民众志成城,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战洪魔、保安澜。8月8日,安徽省防指解除长江、淮河、巢湖流域相关地区紧急防汛期,将防汛I级应急响应调整至II级。
(小标题)为人民担当为大局贡献
这是一个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的省份,1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河湖纵横。
这也是一个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省份,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带来滞留性降雨。
遭遇史上最长的60天梅雨期,安徽今年降水总量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强降雨范围为历史最广。长江、淮河、巢湖以及大别山区、新安江等多点全面进入防汛抗洪最紧张时期,长时间超警戒水位甚至保证水位,堤防险象环生。
关键时期,需要关键担当。
安徽先后召开20余次省委常委会会议等紧急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动态研究部署全省防汛救灾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现场指挥抢险。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关键时期,要为人民担当。
7月19日,大别山区暴雨如注。
“消防队来了!有没有人?”
这是六安市金安区双河镇曹堰村的李根珍和老伴被洪水围困的那天,听到的最动听的声音。
齐腰深洪水中,金安区皋城路消防救援站站长余一鸣和同事划着橡皮艇挨家挨户搜寻,把一位位被困群众护送到亲人们身边。
当天,双河镇转移群众超过人。汛情期间,安徽省对洪灾危险区域实施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累计转移群众超过万人,为全国最多。
越是雨急浪高,越需中流砥柱。关键时期,要为使命担当。
“为群众守住家园,就是我们的使命。”桐城市孔城镇党委副书记雷龙中说。
姜团圩是一个万亩大圩,垒起六万多包沙袋的圩堤外,是曾超保证水位60多厘米的孔城河,雷龙中的指挥部设在堤坝上。
同样把指挥部设在最危险处的,还有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党支部书记张斌。
王家坝开闸前,张斌提议把防汛指挥所建在提水灌站。“如有危险,能第一时间知道。”提水灌站是新土层,也是最危险的河段。
防汛抗洪要流域一盘棋。关键时期,要为大局担当。
巢湖流域人口超千万,分布着国家一系列重要的交通动脉和基础设施。为保巢湖安全,合肥市决定启用紧邻巢湖大堤的蒋口河联圩分洪,有望让最高时超保证水位近1米的巢湖水位下降约0.1米。
“为了大局,我们愿意牺牲。”圩内的严店乡党委书记黄俊说。
“舍小家,保大家”的故事,在安徽南北多地上演。
在淮河流域,为保证淮河大堤、两淮煤炭基地及中下游大中城市安全,王家坝史上第16次开闸泄洪,阜阳市同一天启用沿淮蒙洼等四个行蓄洪区。
蓄洪区内一片泽国。“地被淹了,可蓄住了水,保住了上下游,感觉挺光荣的。”蓄洪区内庄台上的村民付岗宇说。
庄台上的百姓又一次为大局奉献。一时间,“感谢王家坝”“点赞王家坝”网上刷屏。
防汛危急时刻咬牙坚持、英勇无畏的安徽,就是中国不惧挑战、勇往直前的缩影。
(小标题)团结的力量制度的优势
7月26日上午,安徽省颍上县姜唐湖蓄洪区戴家湖涵闸破损,洪水混合着污泥,从闸口处喷出一米多高。
情况紧急!党员干部、民兵迅速到位,解放军部队、消防救援人员星夜驰援,上百部工程车辆齐施工,百姓抬水送饭到堤坝……在数千人齐心协力下,历时约77小时,戴家湖抢险成功。
每一次大仗、硬仗、持久仗,都是军民上阵,团结制胜。
从长江大堤到淮河两岸,从大别山区到巢湖之畔,战洪中没有旁观者,无论职业,无论年龄,无论西东。
防汛以来,投入安徽抗洪抢险的解放军部队和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超过4万人,全省各地日参加抗洪抢险人数超过30万。
7月22日,暴雨中,庐江县石大圩决口扩大,已奋战96小时的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在洪水中再次乘坐橡皮艇逆行,在救援被困群众时被卷入激流,英勇牺牲,作为向导的连河村党委副书记王松也在洪水中失联。
枞阳县,几百名解放军官兵日夜奋战,其中一个连队的先辈71年前曾在枞阳参加过渡江战役。
无为市,87岁的弋江区新大垾村村民桂德楷,和一群平均年龄近70岁共产党员组成“银发突击队”巡堤查险。
歙县渔梁水文站,“70后”陈志军、“80后”许伟、“90后”李佳三位水文勘测员,日夜以采沙瓶、铅鱼、流速仪、救生衣为伴,为全县47万人搭起“生命瞭望哨”。
大灾当前,上下同心,八方支援。
在铜陵,浙江吴兴消防救援大队跨省驰援,这是他们首次大规模跨区域救援行动。在阜阳,来自河南的消防救援人员一次次在洪水中穿行。
中央领导和国家防总对安徽防汛抗洪工作高度重视。
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陆续向安徽调运大批编织袋、编织布、冲锋舟、橡皮舟、救生衣等防汛物资。
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万元,用于王家坝泄洪区灾后恢复重建。
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安徽紧急拨付3亿元中央救灾资金,帮助分洪区做好群众安置救助和灾后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
越是危急艰难,越能体现出制度优越性。
这个夏天,安徽不是孤军奋战。
(小标题)科技保安澜重建奔小康
7月22日下午,马鞍山市和县水利局一楼大屏幕上,滚动播报着境内河流水情雨情,不时跳出超警戒站点的提示。
“多亏这个平台预警,多处堤防险情得以及时处置。”和县水利局局长余高峰说。
防汛“千里眼”,在安徽随处可见。
步入省水利厅指挥中心,色彩斑斓的电子地图上,全省闸坝、河道、水库实时情况一目了然。
这里集成了全省雨量、水位、墒情、水质等多个自动信息采集站的信息,接入0多个各类监控站点。一旦有监测对象超过阈值,系统自动报警。
作为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所在省,安徽近年来加速建设智慧防洪救灾体系,依托各类信息化载体,打通全省水利信息共享端口,提升了汛情监测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
力保安澜,科技先行。
余公里的无为长江大堤是重要的防洪屏障。和大堤一同“站岗”的,还有上空盘旋的新式无人机,宛如“鹰眼”,用于导航、拍照,协助快速精准绘制现场地图、设计抢险路线、夜间寻人。
战洪一线,遍布防汛利器。
无人船可测绘内涝情况、水深数据;云广播替代传统广播,村干部可远程手机操作;VR眼镜让巡检人员坐在办公室度监控闸口实时状况;智能救生圈可遥控营救被困人员……
“开闸!”一声令下,位于庐江县的巢湖东大圩进洪闸开启。指挥部通过分析雨情水情等大数据,提前科学研判开闸蓄洪对水位降低的贡献值及影响,调度精准有力。
随着洪水渐退,科技还带动各地跑出灾后重建“加速度”。
宿松县一处被淹的稻田上空,一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一天内可查勘受灾农田余亩,为灾后恢复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到8月初,已落实补改种面积万亩,占全省需补改种面积的38%。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要继续。
退出紧急防汛期,灾后恢复重建加速。安徽省明确提出,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大水渐退的蒙洼蓄洪区,村民们戴着草帽,埋头清理垃圾、平整土地。“蒙洼人从不服输,大水冲走的东西,一定能浴水重生。接下来的一仗,就是全面奔小康。”一位村干部语气中透出坚定。
安,定也。
在咬紧牙关,决战一江一河一湖抗洪中淬炼出的勇气、担当、坚韧、智慧,也必将让安徽接下来的赶考之路更有底气。(参与记者:陈尚营、姜刚、水金辰、周畅)(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