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立足实际着力打造数字农业产业园、普农数字基地,建设省级数字乡村试点。伴随着政策支持引导力度的加大,农业生产“数字引擎”激活,一批有特色的农业数字化生产主体正不断涌现。
数字﹢种植,管理提质生产提效
“空气湿度95.3%,土壤温度8.5℃。”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枞阳县白柳镇的有机地标(枞阳)生态农业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在室外的气象在线监测系统。“这些气象感知数据是我们‘神农大脑’数字农业系统模块的一个组成部分。”该产业园负责人肖贵勇介绍说,“神农大脑”系统通过对光照、温湿度、二氧化碳、土壤等数据的采集计算,能让生产全程可感知、可控制,具备智能虫情测报、智能环境监测、土壤监测、多方位数据图像分析、生产管理等功能。
有机地标(枞阳)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占地近亩,建设2栋玻璃智能温室、2栋薄膜连栋温室、43栋保温拱棚,主要种植附加值高的羊肚菌,轮作配套种植有机甜玉米、辣椒等。“羊肚菌对土壤的干湿度和PH值要求比较高,生长环境温度需要保持在-5℃到24℃之间。依托‘神农大脑’我们可以实时监测,根据温湿度等数据变化一键升降大棚。”肖贵勇介绍说,如果不是数字化监测、智能化管理,每个大棚光升降就要耗时约15分钟,无法做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此外,“神农大脑”系统还具有辅助销售、防伪溯源等功能,为今后打造农业品牌奠定了基础。
目前,该产业园已建成投用21栋保温拱棚,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约人。
数字﹢育种,生长数据全程掌控
在位于郊区的普农集团,通过其下属的普济种子公司“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可以查看实时天气情况和温湿度、辐射量、蒸发量等数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友强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实施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物联网项目,“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是项目的内容之一。
“新上物联网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育种,在亩育种田和仓库里装设了多组传感器。”李友强说,物联网项目实施后,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各项数据,还可以根据需求将作物生长周期内的数字打包形成“数据包”供研究使用,有效确保科研数据实时准确,且减少科研人员的舟车劳顿之苦、降低防疫风险。
普农集团拥有8万亩良田,是安徽省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该集团通过与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成功繁育出“哈两优”等水稻品种。同时,在农产品溯源、大田“四情”监测、秸秆禁烧智能监控、智慧渔业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集团将按照保留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新增一批的思路,继续推动数字农业发展。
数字﹢养殖,国家级良种场发展有秘诀
张林渔业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的大口黑鲈国家级良种场,在这里,不仅可以自动监测和智能控制水质环境,还实现了智能投喂和疾病预警诊断。
“大口黑鲈的原种是从美国引进的。”该公司负责人张海林告诉记者,此前国内的大口黑鲈品种退化、发病率偏高,该公司便于年引进了首批尾加州鲈鱼原种,又在年引进了尾。
“引进的原种鱼身上都加装有芯片,扫一下就知道这条鱼是不是亲本,繁育过几次。”技术人员陈志明告诉记者,利用物联网技术给加州鲈鱼原种植入芯片,可以确保种业可持续发展。
“去年公司营收1多万元,其中大口黑鲈的苗种收入就超过万元。”张海林告诉记者,成功创建国家级大口黑鲈良种场后,公司的收入渠道更多元,效益水涨船高,而这其中的秘诀正是“数字化”的应用。如今,该公司不但成为加州鲈鱼种源基地,还依托原种繁育出“皖鲈一号”渔业新品种。鲈鱼的繁育养殖不但让企业发展壮大,还带动周边百姓参与进来,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来源:中安在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