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区同步为“好”,市本级连续三年为“好”。这是铜陵市在年度安徽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考核中获得的成绩。
与“好”相呼应的,是帮扶力量接续不断带来的乡村新貌、乡村产业激发的蓬勃朝气、美丽乡村建设释放的袅袅乡愁、脱贫户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三连好”的背后,铜陵做对了什么?
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正描绘着怎样的图景?
枞阳县钱铺镇将军村左家院子组,寓意深远的村头小广场设施造型
01
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最近身体怎么样?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顶着夏天的日头,枞阳县横埠镇中义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春生再次来到村民宋义家中。宋义患大病后,年被确定为村里唯一重点监测户,杨春生多次上门帮其办理入院化疗、门诊慢性病治疗卡,不仅捐款捐物,还帮他申请1万元精准扶贫公益基金,协调帮助他的子女减免了学杂费,有效避免了宋义一家因病返贫。
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准确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落实重点任务,用心用情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推动乡村振兴上台阶、上水平。”5月31日,铜陵市委书记丁纯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上提出新要求。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为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铜陵多措并举,筑牢防贫返贫防线。
首先,坚持党建引领。铜陵各级党组织强化责任意识,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推进乡村振兴,健全“三位一体”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和争先意识,让党员成为群众身边的标杆,干群同心,汇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其次,精准动态监测。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网格员对农户开展全面拉网式大排查,对低保户、残疾户、大病户等存在易致贫因素的重点人群进行精准监测,防止出现“体外循环”和“应纳未纳”现象。截至年底,共动态识别检测户户人,全部落实帮扶措施。
再次,平稳政策过渡。在全省率先开展“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工作,保障脱贫户和监测帮扶对象在农业生产、医疗健康、意外事故等方面发生风险,与已实施的其他民生保险无缝对接,保险对象可自愿购买、自选险种。目前,“防贫保”在枞阳县和郊区已经全覆盖。
最后,抓好稳岗就业。通过加强劳务协作、扶持返乡创业、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容量,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落实落细。年,铜陵促进脱贫人口返岗务工就业5.35万人。
枞阳县横埠镇花卉苗木基地
02
走好衔接之路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衔接之路如何走得更加顺畅,也是铜陵必须答好的课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铜陵政策、资金、人员投入不断增强。
顶层设计更精准。一方面,铜陵坚持规划引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高标准编制衔接规划;另一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文件,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留空白。
组织领导更有力。铜陵成立了市领导挂帅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举全市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实现机构有效衔接,年6月8日,铜陵市县(区)两级乡村振兴部门同步挂牌,对乡村振兴工作牵头抓总。
帮扶力量更扎实。为增强基层力量,铜陵在乡镇均设立乡村振兴办公室,原驻村扶贫专干转为乡村振兴专干,没有扶贫专干的村设立乡村振兴专干,基层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枞阳县白柳镇小岭村的原党委书记王国付现在就是一名乡村振兴专干,他本是位成功的企业家,经过白柳镇党委“三顾茅庐”,毅然舍弃原先的城市生活,回到小岭村。在他的带领下,小岭村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发展白茶基地、电动车租赁等产业,摆脱了组织涣散、经济滞后的状态,不仅还完了几十万元外债,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能突破50万元。
配套资金更充足。铜陵市铜官区、义安区结对帮扶枞阳县,帮扶资金每年分别不少于万元,安排个包村单位全覆盖全市个村(居),各包村单位帮扶资金不少于5万元。年,铜陵市各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万元,比年增加万元,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浇灌出乡村发展的丰硕成果。
羊肚菌种植采摘
03
打好产业“特”字牌
走进枞阳县白柳镇龙井村有机地标生态农业产业园,一排排羊肚菌大棚整齐排列,今年春季,首批采摘羊肚菌6万多公斤,平均每公斤单价为元,产值达到万元。
产业兴则百业兴,乡村产业发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带动乡村富强、农户增收。
谈到有机地标项目的落户,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志华介绍说:“铜陵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发展,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力度,通过打捆衔接资金使用,改变以往产业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小而散的状况,变之以到乡到村带户为主,建立起政府投资、企业运营、村级资产收益、农户务工就业的新模式。”
年,该项目分别在枞阳县、郊区两地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发展羊肚菌规模种植加工产业,两个项目占地总面积亩,投资规模达到1亿元,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受益。
更为可贵的是,羊肚菌项目已经开始发挥带动效应:一是村集体收股金。衔接资金投入形成固定资产,按投资比例确权到村,再按固定收益分配给相关村集体,收益分配使用优先覆盖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二是土地流转户得租金。两个产业园项目共流转土地亩,根据当地土地流转行情,一年一付,每3年上浮5%。三是周边农户挣薪金。两个产业园全面运营可解决多人常年务工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在产业兴村的过程中,既有像绿色地标这样的大企业“枝繁叶茂”,亦有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花开遍地”,如横山村苗木花卉、新庄村稻虾连作、官塘村钢构大棚蔬菜等产业。而且,不少农产品走上品牌化道路,旨在把铜陵的土特产、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真正打好“特”字牌。
铜陵市义安区星月村美丽乡村
04
建好美丽新家园
义安区顺安镇星月村,新一轮环境整治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里要修建一个文化广场,这儿要打造健身中心和步道。”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星月村党委书记潘明华边走边介绍。路旁,经过改造的新桥河穿村而过,清澈的溪流既可作为生活用水,也可用来灌溉,更为这个宁静的村庄增添一丝水乡的婉约。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愁”所系,“要在乡村振兴上用实劲,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好空间布局,推动农村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构建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不断提升‘魅力值’和‘宜居度’。”铜陵市长孔涛表示。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铜陵各乡镇致力于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用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家园的追求。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农村旧貌换新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铜陵重点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开展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改厕等整治建设任务。
其次,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城市后花园”。依托中药材种植产业,金塔村发展起乡村旅游,走上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去金塔村“赏药景、品药膳、购农特”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目前,像金塔村这样的村庄在铜陵层出不穷,吸引游客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再次,加强培育乡风文明,激发振兴内动力。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铜陵高标准打造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图书室、道德讲堂、乡村大舞台等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宽敞明亮,经常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为村民送上精神大餐。
通过文化上墙、树立典型、签订赡养协议等举措,各乡镇开展孝道文化、邻里文化、亲情文化、红色文化建设,塑造了乡村善治新风貌,涌现出多位“铜陵好人”“文明之星”“孝亲敬老之星”,为乡村振兴铸魂强基,绘就一幅充满希望的美好铜都画卷。
原标题:《“三连好”的背后,安徽这个市做对了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