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荣◆洲区方言何其多
行走在洲区的任何一个角落,你千万不要以拥有宿松方言而自豪,说不定你前一秒钟是在同操着宿松口音的人说话,后一秒碰到的是另一种口音的人。神奇而又极具魅力的洲区是长江冲积的产物,住民来自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人来到洲区安家落户,成就了洲区今天的繁荣和兴旺,也形成了“洲区方言何其多”的局面。先说德化方言。汇口、程营一带,加上洲头一部分地区,历史上曾经属于江西省德化县管辖(后改为九江县)。人们交流中通行的德化方言至今还未消失。在这一带,德化方言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口头交流的主要语言。因此,当你走进这些地方,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在说九江话或者黄梅话,他们说的是德化方言。这德化方言,与地道的九江话和黄梅话还是有些差别的。不过,不熟悉德化方言的人,是分辨不出的。除了吐字、发音外,只觉得德化方言声音绵软、尾音长,与短促、粗重的宿松方言截然不同。再说华阳河方言。洲区的华阳河农场始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历史上体制几经变更,现归属于省农垦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那十多万亩土地上,曾经有来自全国七十多个县、市的人在这里安家、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自原来所持的方言交流起来极不方便,于是,你的方言被部分“改造”,他的方言也有部分被“同化”。天长日久,这里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方言区——华阳河方言区。总体上,这一方言区使用的方言接近北方方言,但又与作为普通话基础的北方方言有明显的区别。具体有哪些区别,那要研究语言的专家来分析、判断。当地的群众,对华阳河方言十分熟悉,可能是长期耳闻的缘故,只要华阳河的大人小孩一张嘴,便知道他们的生活住处。无论是从区域范围,还是从人口的角度看,使用宿松方言的人占多数,这无疑是本地人迁移到洲区居住最多的结果。洲区虽不堪水患袭扰,可土地广阔、肥沃、好耕作,早年对移民还是有吸引力的。从洲头、坝头到复兴、套口一带,除了操华阳河方言的人,大多是操宿松方言的人。当然,也不排除汇口、程营一带有使用宿松方言的“插花”地区。这些“插花”地区,要么是一个村,要么是一个组,要么是一个组里的几户人家,各种形态都有。宿松方言与当地方言共生共存,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样,相互间没有排斥,也没有歧视。洲区有一些区域流行桐城、枞阳、庐江方言。不用说,这也与当初的移民有关。汇口镇的三洲村、洲头乡的泗洲村,即现今所称的永天圩中居住的村民,他们的祖先多是从桐城、枞阳移民过来的,所使用的桐城、枞阳方言一直未有改变。复兴镇的小圩、洲头乡的刘圩也有一些村民来自桐城、枞阳,至今也还在使用桐城、枞阳方言。汇口镇团结村的村民,最早多是从庐江移民过来的,故而庐江方言成为该村通行的主要方言。从周边村使用其他方言的情况看,这个村的庐江方言形成了一座地地道道的方言“孤岛”。除了上述几种主要方言外,洲区还有部分地方受长江南岸彭泽、湖口等地方言的影响,在吐字、用词和发音上,或多或少带有彭泽、湖口方言的痕迹。这种情况的存在,既有移民、通婚的因素,也有亲朋之间的交往和生意上往来的因素。洲区方言众多,但对久居洲区的人来说,在交流上大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的障碍。不会讲,却听得懂,这也就不影响各种方言的存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态各异的方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藏着独特的文化智慧。洲区众多的方言,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有些方言的使用范围较小,但其生命力依然旺盛、蓬勃,见不到一丝枯萎的迹象。这也告诉我们,方言文化同样是植根于人们灵魂深处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它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根深蒂固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这不是谁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谁想剔除就能随便剔除的。可以断定,洲区方言众多的局面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并且使洲区的文化更加丰富而多彩。(发稿编辑司舜)
作者简介
张向荣,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出版散文诗集三本。退休前任宿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栏目
欢迎欣赏!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sszkfk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