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安徽省积极创新政策体系、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催生创新热情高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高端产业集群竞相崛起。眼下,抓住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中部崛起的机遇,安徽在更高起点、更高标准上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立足产业特色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保护好蓝天青山绿水,加大民生投入,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美好安徽正在变成现实。
合肥:打造“创新之都”
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于一身,创新成为合肥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质。汇聚澎湃新动能,合肥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量子中心,集聚了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20多家量子信息产业的“佼佼者”,依托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科教资源,推动尖端成果就地孵化,拓展新兴产业链。
量子信息布局未来,而扎根于合肥的科大讯飞,已经代表合肥的新兴产业走上世界舞台前沿。今年5月份,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来自中国声谷的30多款具有“未来感”的智能产品,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企业的“超强能量”。
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在合肥扎根生长,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年至年,合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由42.4%提高到62.4%,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探索更具操作性的院所合作模式,年10月份,中科大先研院挂牌成立。8年来,院企联合实验室和孵化企业不断集聚,成为安徽省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实践基地。年5月份,这里迎来了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持续在人工智能和类脑智能多项技术上领跑世界。
创新因子不断凝聚起科技研发的强大动力。在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合肥构建了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2+8+N+3”的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已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平台家,精准医疗、量子通信、智能汽车等18个工程(专项)列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专项)。
滁州:推进跨区合作
坐落于苏州工业园的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年开始向外扩张,将首个生产基地选在了安徽滁州。不到一年时间,滁州星恒实现了一期项目投产,产品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底。
在滁州,类似星恒这样的长三角跨区域合作案例比比皆是。“近年来,滁州市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把长三角地区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全力承接产业转移,谋划了苏滁现代产业园、来安汊河水岸科技新城、南谯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吸引了很多沪苏浙企业和高校创业人才。”滁州市市长许继伟说。近10年来,沪苏浙地区在滁州投资占该市利用外资比重50%以上。年,滁州市市外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个、新开工个、新投产个,其中沪苏浙项目分别达个、个、80个。
企业引进来,还要留得住、发展好。滁州市注意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长三角区域率先开展通关一体化改革为契机,共用一套通关模式,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滁州各工业园区专门设立企业帮扶帮办中心,为企业落地及生产运营提供“保姆式”服务。
滁州市还大力推进共享公共服务。今年5月份,南京市再次将公交路和D13路终点站延伸至滁州境内,使得滁宁两地的跨省公交增至3条,大大方便了两地市民出行;轨道交通和高铁则让“异地同城”成为现实。年12月份,总投资亿元的滁宁城际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将滁宁两地轨道交通时间由18分钟缩短至10分钟。目前滁州通往沪苏浙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有8条、国省道11条,一个内联成环、外联成网的大江北“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
“我们构建了跨省异地就医信息平台,完成与上海、医院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测试工作。”滁州市卫健委主任蒋玲介绍,截至目前,滁州市成功结算例跨省异地住院,医保基金支付.9万元。
马鞍山:构筑开放平台
在安徽版图中,马鞍山居中靠东,既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成员,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员。近年来,马鞍山市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面对接长三角,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心态。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验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铺开,肉类指定口岸运营,对欧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国际合作产业园拔地而起……近几年,马鞍山志在开放,各类开放型平台纷纷涌现。年,随着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在马鞍山港完成卸货作业,马鞍山全面进入江海联运时代。
大开放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加法”,但在营商环境上要做“减法”。马鞍山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今年上半年,新增外贸经营备案登记企业家,全市备案登记外贸企业达家。全市外贸进出口额达2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4%,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开放,不仅要有“引进来”的底气,还要有“走出去”的勇气。
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最后一方岩土被击碎,由十七冶集团交通工程技术分公司承建的印尼高速公路第一条隧道工程——芝苏达武万隆至达武公路隧道工程左线顺利贯通。
马鞍山提前行动,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今年以来,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企业已达17家,25个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施工。
“跳出马鞍山发展马鞍山”,这是马鞍山的眼界和胸怀。站在新起点上,马鞍山正积极争当安徽全面扩大开放的排头兵,让更多马鞍山制造、马鞍山企业、马鞍山工程走出安徽,走向世界。
宣城:绿色产业唱主角
仲夏时节,安徽宣城市泾县马头林场的马头祥养生观光园内清爽宜人、瓜果飘香。
曾经,马头林场和其他国有林场一样,受各种因素制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抓住国有林场改革和推行林长制契机,马头林场盘活老场区闲置资产,引进浙江钱王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创建了森林特色小镇——马头祥养生观光园。如今不仅走出困境,还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作为安徽省重点林区,年,宣城着力先行先试,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宣城落地生根。目前,宣城林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有个,经营面积达到万亩。
宣城以增绿增效行动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抓手,不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实施以城镇绿化提档、道路绿化提标、水系绿化提升、农田林网提质“四提”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绿化工程,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同时,结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实施造林绿化、绿色通道、森林提质、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村镇绿化、生态文化建设、特色产业建设、生态保护修复8大工程。全市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于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到年保护率由38%提高到75%。
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绿色产业“唱主角”。宣城把实施林长制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林业+”“森林+”,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香榧、油茶、山核桃、苗木花卉等经济林成为百姓的“当家林”,竹产业、木本油料、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成为宣城绿色发展的生力军。
坐拥丰富的森林自然景观资源,宣城要求各地做到“林区即景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高品质森林景观旅游线路脱颖而出,乡村旅游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
铜陵:共享发展增福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铜陵市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保基本、全覆盖、促公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让全市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年以前,铜陵没有脱贫攻坚任务,枞阳县整体划入时,铜陵的扶贫机构、扶贫政策、扶贫体系完全是从零开始进行架构。
面对当时实际情况,铜陵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将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资金预算,仅年,市本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达1.1亿多元,较上年增长19%。在政策举措上,铜陵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出台贫困户产业发展激励政策项目清单,实施就业扶贫基地示范、就业扶贫驿站建设、居家就近灵活就业、就业兜底、稳定就业、技能脱贫“六大行动”,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探索“工学一体”就业就学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创新推进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工作。年,铜陵市共有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7万人,贫困发生率超过9%;年,贫困村数量降为10个、贫困人口不到1.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76%。
多年来,铜陵市从城乡居民最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