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去,找一个合适的角落,捧一本有意思的好书,大概是迎合这个春天最好的方式。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消遣无聊的时光,更能给人以力量。读书的人,身上带着霞光。

时间可以带走一切,而书带走时间。

本期荐书是广西师大出版社专场,

选择的都是师大社最近出版的新书,

让我们看看都是哪些好书呢?

编辑搜图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作者:萧易著

书号:-7---3

出版时间:年1月

定价:78元

装帧:皮面软精装

开本:32

印张:12.

字数:千

页数:

CIP分类词:考古发掘-概况-四川

中图法分类:K.71

责任编辑:邹湘侨唐燕

搜索关键词:考古四川成都历史三星堆汉阙江口沉银窖藏古墓

★中国南方罕见的汉代壁画墓,占中国汉阙半壁江山的四川汉阙;中国最大的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最集中的龙桥群、字库塔,规模庞大的泸州宋代石室墓;张献忠的“江口沉银”,王玺的“土司遗珍”;还有三星堆、金沙、船棺遗址……文物的世界,考古的视角,蔚为大观。

★10余年的考古寻访,余年的文明追溯。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高清配图余幅,均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团队拍摄,同时配文物线描图若干幅,生动展现中国文物之美。

★继《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年的广汉》之后的又一部作品,延续流畅舒适的设计风格,增加两幅“古墓内景”拉页,立体呈现寻蜀之趣。

作者简介

萧易,年生于江苏扬州,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现担任《天府广记》杂志主编,《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专栏撰稿人。曾出版《古蜀国旁白》《唤醒纵目神》《纵目神时代》《金沙》《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年的广汉》等专著。

内容简介

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叁草读书会推荐理由

《寻蜀记》有两个有趣的点,一是“知行并用”,作者足迹几乎遍布巴蜀,一方面让人领略到巴蜀历史遗产的丰厚博大,一方面是脚下功夫的真诚,“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一是“透物见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这些文物估计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命运浮沉:壁画墓中,描绘着荆氏家族的迁蜀史;金银器窖藏,淹没了董姓人家避难的流亡之路;钓鱼城遗址,蒙哥折戟,还原金庸《神雕侠侣》大战襄阳城的故事原型;江口沉银遗址,张献忠江底埋藏财富的背后,是一出出悲剧……现场空间和历史时空的交织,身临其境,见证着裹挟历史洪流下细节深处的巴蜀历史。

《黄河简史》

著者:杨明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思责任编辑:叶子赵黎君

书号:-7---1

定价:59.8元

装帧:平装

开本:mm×mm1/32开

尺寸:mm×mm×15.4mm

字数:千字

页数:页

CIP数据:黄河-历史-通俗读物

中图法分类:K.42-49

搜索关键词:黄河,历史,通俗读物

作者介绍

杨明,年生于山东。博士,教授,荷兰代尔伏特大学访问学者。任职于黄河水利委员会,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方向相关科学研究,擅长糅合专业知识与文化掌故的历史书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今天所见的黄河与五千年前的情形已有霄壤之别。本书用谐趣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两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在历陈黄河五次大改道的过程中,将历代黄河治理及与之休戚相关的人物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作者专注于黄河变迁史中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将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写得意趣横生、引人入胜。

◎书摘

第三章堵口是个技术活

站在北宋初年的时间节点向历史回望,我们常常会想,如果这时候再出现一个王景,东汉以来历经战乱纷争、灾难深重的中国是否又能承继另外一个千年安流局面?或许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享有黄河长治久安的福荫。

很遗憾,我们并没有看到历史重现。

宋政权的建立一举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并未能阻止周遭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最终形成了宋与辽(契丹)、金(女真)等鼎立的新态势。南宋朝廷为了维持相对正常的国家关系,偏安于杭州一隅,苟且偷生。

似乎是积聚了千年安澜的戾气,宋代洪水之肆虐也前所未有,清人胡渭所述的黄河五次大改道,其中两次都发生在宋代。而宋人在黄河治理策略上的争论不断,又与当时的军事对峙、朝廷纷争乃至个人恩怨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洪水泛滥除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常常伴随着大饥馑和疫病的流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巍峨华丽的大宋宫殿一直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下。

中华传承与大河变迁辉映,

帝王逸事与市井百态骈举

一部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的黄河别传

《因死而生:一位安宁缓和照护医师的善终思索》

著者:谢宛婷

书号:ISBN-7---6

出版时间:年3月

定价:59元

装帧:圆背精装

开本:32开

印张:9.

字数:千

页数:

纸张:瑞典轻型纸

册/件:CIP分类词:散文集-中国-当代

中图法分类:I

责任编辑:花昀、唐俊轩

搜索关键词:死生、临终关怀、善终、生命、生命教育、安宁、安宁缓和照护、人生、最后一程、病人、癌症

本书卖点

·台湾临终关怀一线医生的真实工作手记,二十六则催人泪下的生命故事。

·特别策划“最后一里路的安心锦囊”,详细解答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医疗、心理、家庭、社会问题。

·台湾安宁缓和医疗界大咖赵可式、许礼安、蔡兆勋等动容推荐。

·善终,从来都不是选择“放手”或“不放手”那般简单。要如何陪伴病人走好人生的最后一里路,或许你能从这些临终关怀的真实故事和专业建议中找到答案。

谢宛婷,年生,台南人,医院奇恩病房(缓和医疗病房)主任,曾获院内“杰出教师与跨职类教学特殊贡献”终身奖。安宁缓和医疗、家庭医学与老年医学专科医生,长期致力推动台湾安宁缓和医疗教育与社会宣传。台湾病人自主权利推广计划专家顾问与核心讲师。

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电影,而是一个个血泪交织的写实生命故事,一部临终关怀医生的工作手记。

面对死亡,那些不忍自己离世而让家人心碎的爱与拉扯,那些盘根错节、撕心裂肺的家族纠葛,那些一心以寻死作为解脱的孤独灵魂,都在谢宛婷医生专业又温柔、如同大海包容一切的医疗和应对中,有了往前走的力量。

她以无比的勇气诠释着安宁缓和医疗的真谛,她坚定地接下病人交付到她肩上的担子,更坚毅地扛起与病人共同做生死决定的责任。她教会我们死亡永远都不是最坏的,因为死亡无可避免,人更应活得精彩。

·特别策划“最后一里路的安心锦囊”,详细解答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医疗、心理、家庭、社会问题,提供正确的处理方式。

《回不去的故乡》

著者:江少宾

书号:-7---2

出版时间:年7月

入库时间:7月

定价:52.00元

装帧:裸脊线装平装

用纸:60克瑞典轻型纸

成品尺寸:mm×mm

开本:1/32

印张:7.75

页数:

字数:千字

上架建议:文学·随笔

CIP分类词:散文集-中国-当代

责任编辑:郭静

搜索关键词:诗想者;故乡;江少宾

本书卖点

这是一部故乡回望录,一部乡村在现代文明化进程中的忧思录。作者将记忆中的故乡描述得入木三分,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整部书由若干故事片段组成,总体围绕乡恋、乡情、乡音、乡愁而展开,反映了一个游子对故乡的诚挚思恋之情,阐述了基层农民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转变和需求,揭示了乡村生活的发展逻辑和面临的现状。本书对研究乡村和乡民的生活环境变迁及解决当下乡村发展困境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写乡土而不直抒胸臆,以情节以人物引入,使读者更能切身感受到乡土的风物与人情。

2.书稿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均是生活中常见的某类人,具有典型性,容易使读者有代入感。文字兼具大地意识与悲悯情怀,既刻画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与沧桑巨变,也描摹了乡民的现实境遇与精神状况,以及“空村”现象带来的隐痛。

3.写人记事抒情,怀乡、反思,本书在乡土文学的范畴内,以层次丰富的叙述代替单一抒情,使书稿更具可读性。

本书收入著名散文家江少宾发表的十九篇散文作品,全书以安徽省枞阳县一个叫“牌楼”的小村为圆点,观照整个中国乡村,既刻画了乡土中国的风俗人情与发展肌理,也描摹了广大乡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文本采用小说化的叙事手法,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布局谋篇,情节起承转合,故事引人入胜,层次丰富,画面感强,具有摄像头般的记录功能,呈现了一组具有标本意义的乡村人物群像。这本书既是一幅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南方乡村风俗长卷,也是一部志在为乡土中国立档的非虚构文本。

江少宾,媒体人,散文写作者。著有散文集《爱着你的苦难》《味蕾上的乡愁》《大地上的灯盏》等多部。曾获7年度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老舍散文奖、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西部文学奖等。现居安徽合肥。

一代人的集体乡愁,一代人共同的精神境遇。

《未名之水》

著者:路艳

书号:ISBN-7---2

出版时间:年12月

定价:49.80元

印张:12.

字数:千字

页数:页

册/件:1

CIP分类词:纪实文学—中国—当代

中图法分类:I25

责任编辑:张昀珠黄丽江

搜索关键词:第一书记精准扶贫驻村笔记

北大毕业生到广西工作,好像与“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定律”背道而驰,常人视为“逆行”。路艳就是带着“亲人和朋友的不解甚至失望”,从北京“逆行”到了广西。

然后,在经过五年机关工作的历练实现了从“菜鸟”到“熟练工”的转变,她又主动报名下村当“第一书记”。从南宁的省级机关到了百色凌云的贫困村,她再次“逆行”。

对于她的两次“逆行”,无需作过多解读,全在国家需要、使命所系、内心召唤。但当我们翻开这本用四十九篇随笔近二十万字写成的扶贫笔记,尤其是随着她的笔触真实地感知到扶贫一线的巨大压力、永无休止的工作节奏和难以意料的重重困难,我们更能体会到这本书的写作,需要的决不仅仅是文学功底,或者毅力,更重要的是用心、用情——用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真心,用对农村、对农民、对扶贫事业的真情。

在书中,我们不仅仅能看到因为路艳的到来,上蒙村有了诸多的“第一次”,且因为她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一点又一点的突破,村民的封闭思想渐渐改变,被动的脱贫局面渐渐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渐渐改变;也看到上蒙村给路艳带来的变化:除了她习于自嘲的越来越“接地气”的肤色和身材,为了争项目变得越来越厚的脸皮,还有与“淑女”越来越绝缘的脾气,我们更看到了她从懵懂惶恐到干练自信的成长,看到了她从一个“完美主义者”幻灭为“悲观主义者”、又再蜕变成一个“理性的理想主义者”的“进化”。

对基层、对农村、对扶贫富有感情的人,很难不被这些文字打动。而用最简明的语言来概括我读完全书的体验,恐怕也没有比作者在首篇中的自白更加恰当的了:“离开北京这个大本营到最艰苦的基层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改变那些我能够改变的东西,做一个有担当的平凡人。”什么叫初心?这就是初心。

路 艳,年生,甘肃人。年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硕士毕业后,以定向选调生身份来到广西,年10月到桂西北小城凌云县挂任泗城镇上蒙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她带领上蒙村顺利脱贫摘帽。

一个平凡的公务员,一个真实的记录者。爱读书,勤实践,偶有得,意长远。

作者以“第一书记”的身份,以时间为轴,以文字为镜头,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记述了“路书记”与上蒙村相互改变、相互成就的故事。透过本书,作者记录了其个人在上蒙的奋斗史、“创业史”,但本书的意义并非限于“身边的小小的悲欢”,也为正在中国大地发生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进程提供了一份鲜活的个体样本。

未名湖畔有火种:

学子燃烧着青春,向祖国倾诉“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北大才女携带着它,会为山乡带来怎样的改变?

且看绽放着光辉的未名之水

如何滋润大石山区人们的心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的阅读体验固然好,但是读到会心处总是寂寞,“忽有谈话的欲望,环顾阒无一人”。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相通,需要寻找那些愿意倾听的同类,所以有读书会;一人之见难免片面,相互印证才能窥见书中妙义,所以有读书会;世界辽阔,万事无常,想要遇见愿意倾听和分享,并且能对面相坐的同行者实在是难上加难,沧海取一粟而已,所以有读书会。

读书会友,快乐自由

1.凡来读书者,皆为四海之高朋。2.以读书培养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人。3.团结和善,可以批评,不可谩骂;谦虚尚学,可以不耻下问,不可目中无人;真心实意,可以见解独到,不可哗众取宠。4.以自身微弱之光,坚持照亮身边。5.来去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精神自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