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曾用名小戏、采篮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黄梅调、怀腔、府调和皖剧等。
《黄梅戏起源,安庆黄梅戏起源地》黄梅戏的前身“黄梅调”,起源于怀宁县黄梅山,其创始人是被后人称为“皖江戏剧鼻祖”的阮自华。
阮自华(-),字坚之,号澹宇,是抗倭名将、明嘉靖进士、官都御史、浙闽巡抚阮鹗之次子。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后举家迁往安庆城区,并在怀宁黄梅山置有“别业”。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安庆怀宁黄梅山则是“山不在高,有戏则名。”黄梅山位于怀宁石镜乡的黄梅山。早在明天顺六年()《直隶安庆郡志》就记载:“黄梅山普泽庵,在寿泉乡,绍兴元年晏公祖师创”;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载:“黄梅山,西北四十里,深郁,多杉木修竹。”民国《怀宁县志》载:“黄梅庵,在黄梅山,郡绅阮自华建,有石濑阁,今圮。”
《怀宁县志》截图,黄梅山、阮自华万历三十一年()中秋,在福州任职的阮自华与闽剧鼻祖之一的曹学佺等邀集了闽、浙、皖等地以及琉球等国的诗词、戏曲等爱好者七十余人,举办了闻名中外的福州邻霄台“梨园大会”。万历三十二年()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高腔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阮自华因此也被后人称为“皖江戏剧鼻祖”。
阮自华创办戏班后,其经常带领戏班在黄梅山周边演出,自此,黄梅山文人墨客集聚,热闹非凡。明万历三十五年,曲作家吴梦旸(明浙江归安人,字允兆。好吟诗,善作曲)来怀宁黄梅山拜访阮自华,阮自华家伎声班演唱小调助兴,吴梦旸在诗《集阮坚之宅》称为所唱的“田野美歌谣”。
阮自华乡居期间除了收集、创作歌谣外,也经常参加民间赛社活动,其诗《社日》:
陆沈风雨户常扃,社酒招呼聚德星。
麋无未消三径绿,龙山犹在十分青。
交衢鸡犬门相识,乡土音声语自醒。
共说眼中苏季子,春衣蓝缕黑貂零。
阮自华在祖居地桐城山(今属枞阳县)和怀宁黄梅山附近分别拥有田产等。阮自华经常走入田间地头,在与佃户交流的同时,并与他们“和歌”。其诗《假至山山阳江墅饭畊者》:
东导中江滋五亩,云渠雨钟慰三农。
迎门绿渐春堤柳,彼岸轻摇秋浦峰。
斗食悔淹逋客驾,壶飡宿与野人逢。
和歌扣角牛衣下,醉向长林数鸀鶄。
阮自华诗《假至山山阳江墅饭畊者》:阮自华还创作了《樵歌》:
五更山路涧旁横,濯足桥边望月明,
涧下浮云好缥缈,樵歌人在半天行。
洗罢长锄一日过,晚凉操斧入山阿,
却留归路轻松树,明月寒深玉露多。
遥听丁丁伐木还,煮麻蒸黍饷溪湾,
歌声只在桂阴里,日落农家初上山。
捕得青山双白鹇,挑灯捉线绣花纶,
花山团团绣明月,照他持斧月中间。
阮自华创作的有关安庆《竹枝词》,在怀宁黄梅山周边传唱:
镇皖楼头柳色清,恠侬欢喜不鲁经,
东唱鹧鸪西唱雨,行人端的为侬听。
比欢是水却不清,比欢是石多变更,
拦江矶能断江水,欢去扬州岂不行。
云淡江村霭绿杨,社坛烟雨落红墙,
长风沙远孤帆近,白日边头见洛阳。
松花春雨戟如金,龙舞云番白塔阴,
一路山田满秧水,青蓑白笠自森森。
镇海门前江水开,波光照地橹声回。
刺斜游子东吴去,船尽孤帆不尽来。
盛唐山上月光浮,罗刹江边月下愁。
月中鸠唱浮云起,欲望长安不自由。
清初,阮氏家班解散后,黄梅山周边农忙时节唱“竹枝”的习俗却保留下来。祖居怀宁黄梅山踏水桥人陈世镕自小对此农耕风俗耳濡目染。他将此写入了《怀宁县志》风俗志:“每当播种之时,主伯亚旅,一人发声,众耦齐和,长吟曼引,比兴杂陈,因声寻义,宛如竹枝,至治之象,溢于垄亩。”怀宁黄梅山周边的谚语“黄梅雾灵黄梅雨,众耦齐和唱黄梅”就是来源于此。
道光《怀宁县志》由于阮自华外孙刘馀清的女儿刘氏嫁给了宿松儒士张瓒为妻,所以怀宁山周边(刘馀清居住在离黄梅山不远释迦坂)农忙时节唱田歌的习俗也传到了宿松,道光年八年()《宿松县志》风俗志载:“四月……农家始布谷,或具酒食,招亲故听田歌。”
农忙时节唱田歌明末时期在阮自华的家乡桐城也十分流行,康熙四十一年(),年过花甲的张英辞官。回到故乡桐城。一个梅雨季节,他在桐城的山中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写下了一首《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
黄梅节近苦滂沱,正是山中力作多。
雨湿短蓑泥没骭,农人犹听插田歌。
这首诗写的是黄梅节近之时,也正是山中“农忙”之际,虽说大雨滂沱,淋湿了蓑衣,泥水淹没了小腿,但农民还(犹解释为“还”,张英关于六尺巷的诗中就有“万里长城今犹在”)在唱着(有听就有唱)“插田歌”。这首诗因为写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快乐,所以在民间广为传颂,就这样,安庆民间又有了“黄梅调”名称来源的另一种说法:黄梅时节唱的歌调,被称为黄梅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