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形象
很多人认为,历史一定就是史实。其实,这是非常不靠谱的。所谓的“史学”,旨在构建一种逻辑史实,而不是客观史实。如果逻辑史实是顺畅的,没有逻辑冲突,就会被当成客观史实。当然,逻辑史实与客观史实也可能是一致的,但二者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先看看这两本地方志:
明弘治三年版《桐城县志?沿革》:“桐城县,本春秋时楚之桐国。汉置枞阳县,属庐江郡。”
黄山书社版《枞阳县志?建置沿革》:“汉武帝元封五年(前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
明代的桐城县,包括现在的桐城市、枞阳县,以及安庆、铜陵市郊区的部分地区,但明桐城县的主体在今桐城市、枞阳县。换言之,今桐城市、枞阳县总和,约等于明代的桐城县。
以述两部县志有什么问题呢?《桐城县志》认为:明桐城县,源头为“汉置枞阳县”;《枞阳县志》认为:“汉置枞阳县”的置县时间,为“汉武帝元封五年”。这两种说法,一个都不靠谱。
“汉武帝元封五年”,是汉武帝巡视枞阳的时间,来源于《汉书》。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这是枞阳置县的时间。从逻辑上说,枞阳置县时间只能早“汉武帝元封五年”。
《桐城县志》将明桐城县溯源“汉置枞阳县”,同样是不靠谱的。史料显示,“汉置枞阳县”只是明桐城县的源头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在“汉置枞阳县”之外。
我们来看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庐江郡
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明桐城县(今桐城市、枞阳县,下同)的地域上,存在三个汉县:龙舒县,居巢县,枞阳县。所以,明桐城县的源头,是三个汉县,而不是一个汉县。这个三个汉县,同属汉庐江郡。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会不有误。没有,看一下《汉书?地理志》就明白了。
《汉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户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楼船官。县十二:舒,故国。莽曰昆乡。居巢,龙舒,临湖,雩娄,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襄安,莽曰庐江亭也。枞阳,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灊,天柱山在南。有祠。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睆,有铁官。湖陵邑,北湖在南。松兹。侯国。莽曰诵善。”
《汉书?地理志》记载的这十二县,雩娄县在今河南,寻阳县在今属江西,襄安县、临湖县在今安徽无为,舒县在今安徽舒城,灊县在今安徽霍山。剩下的六县,均在今安徽省安庆市境内(其中枞阳县年划归铜陵),分别是:
龙舒县,今桐城市境内;
居巢县,今桐城市、枞阳县之间;
枞阳县,今枞阳县境内;
皖县,今潜山县境内;
湖陵邑,今太湖县境内;
松兹县,今宿松县境内。
西汉庐江郡
前人修志,为什么要做不靠谱的事呢?因为大家都不靠谱。汉龙舒县,被人弄成在舒城县或庐江县;汉居巢县,被人弄到了巢湖市。
相对于文人的不靠谱,武夫的行为那就更缺德了。《宋书》载:“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姚鼐《汉庐江郡县沿革考》曰:“隋无舒。”由此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汉末至隋这段时间,汉龙舒、居巢、枞阳县这块地域上,几乎是没有人口的。
古代的战争非常残酷,屠灭人口,拿尸体码成墙吓唬敌方,武夫们都能干得出来。三国孙吴与曹魏的主战场,长期于集中于庐江郡,平民或死或亡。
刘备招亲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刘备的做法:攻下一地,带着老百姓跑。《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赤壁大战前,曹操南下,刘琮望风而降,刘备准备退出新野。这下,老百姓傻眼了:曹操的虎狼之师,还能留下一个活口吗?
急老百姓之所急,刘备决定带着老百姓一起撤离新野。这下,坏大事了:行军带着老百姓,速度缓慢,曹军追了上来,刘备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幸亏赵子龙七进七出,救了刘备一命。
老百姓是负担,刘备为何坚持带着百姓一起逃呢?小说家的说法,刘备“爱民”,其实这也是不靠谱的说法。笼络民心是必须的,拿老百姓作挡箭牌也是可能的。至少,刘备是拿百姓当财产用的,只是比张献忠文明一点。张献忠攻下一地,挑选一些有用的当兵,剩下的剁掉,意思与刘备差不多。
汉龙舒、居巢、枞阳三地合为一县,应该是隋唐时期的事——这同样是一种逻辑史实。汉枞阳县,之所以保留到隋唐,是因为这块地域地貌复杂,大兵团作战无法展开,人口相对损失要少,这才有保留的必要,这跟庄子论“树”的道理差不多。而明朝修志,桐城县溯源是基于隋唐的。但隋唐时期的枞阳县,绝对不是汉枞阳县的概念。
隋开皇十八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同安县名很重要,这是宋代“安庆府”的“安”字源头,也是清代“安徽省”的“安”字源头。
不过,到位唐至德二年(),同安县被改作了桐城县。更名的原因,是安禄山谋反,“安”字太扎眼,整个大唐带“安”字的郡县名都改了。
《宋书》说得好:“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立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历史本来就是不靠谱的,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