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在枞阳县西部,菜籽湖东岸,坐落着一个素有“鱼米之乡”和“侨乡”美誉的小镇——雨坛镇,镇域总面积87平方公里,共辖10个村,总人口人。近年来,雨坛镇通过选择自主发展、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方式,着力塑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生动格局,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以实现集体与群众“双赢共富”目标。现有种植大户56户,畜禽养殖大户16户,水产品养殖大户20户,各类山场承包大户8户,目前已经形成白茶、稻蛙、稻虾、中药材、油茶、香榧、枞阳黑猪、黑山羊、经济果林、有机蔬菜等一批特色种养殖业。3个贫困村于年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年建档立卡时的12.1%降低到现在的0.08%。

稻蛙共养话丰年

坐落于枞阳县雨坛镇合响村的吴富贵生态青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是农民吴富贵编织的田园致富梦。

记者在基地现场看到,大片的农田连成一片,纵横交错,上空绳网密布,无数只小青蛙在田间扑腾跳跃。该基地依托“专业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采取稻蛙共养方式,年6月养殖试点成功,当年实现亩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年11月,合作社流转土地80余亩,吸纳18户贫困户就业,新建富贵生态青蛙养殖基地。

“这种稻蛙共养模式非常环保,水稻植株可为青蛙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保持稻田蛙原有体表自然色泽以及口味。同时,青蛙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肥料,以蛙护稻,以稻育蛙,确保了粮食和青蛙的安全优质。”吴富贵对此津津乐道。据统计,今年养殖的黑斑蛙亩产达到斤到斤,利润可达万元,主要供应南京、武汉和安庆等外地市场。水稻亩产约斤,供应本地市场。这不仅实现了吴富贵的田园致富梦,也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是我6年来第一次找到工作,而且就在家门口,”吴宗国告诉记者,他是雨坛镇合响村的一名贫困户,原本一直在外地打工。6年前,他被查出患有肠癌,之后便一直在家治疗,再也没有收入。“现在身体恢复了一些,但还不能做什么重劳力活,合作社照顾我,就安排我做些挂网、锄草的轻巧事,一个月能有多元的收入,真的挺感激的。”

雨坛镇组宣办主任汪翔告诉我们,吴富贵在义务为从事稻蛙养殖的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优先收购他们的稻蛙。今年疫情期间,为4名回乡的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缓解了他们失业的困境。随着稻蛙基地产品产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未来合作社将继续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奔小康

进入雨坛镇云龙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整修一新的主干道直通村部,水泥便道通组入户……云龙村地处丘陵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加上村里没有产业,村级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不少家庭生活贫困。村联合党委深知,要实现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发展带动。经过精心谋划和多方考察,决定为村集体引进稻蛙养殖和油茶种植两个项目。

稻蛙养殖是“短平快”的项目,投入即能见效;而油茶种植是能够持续发挥效用的项目。目前亩的油茶种植基地,已经种植了40亩,长势良好。

据初步测算,油茶种植基地盛果期一年约能收入30余万元,除去成本,村集体能增收10多万,另外20多万可通过就业扶贫的形式转化给扶贫对象。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村联合党委将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年,动员本村能人吴照树回村创办了黑山羊养殖场。目前黑山羊养殖规模已近2千只,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待达到一定数量后,将重点做好繁育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更多地吸收扶贫对象、村民打工,还可以与周边农户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提供种苗、代为销售的模式让黑山羊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法宝”。“这些看得见、算得出的变化,云龙村的百姓是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云龙村党总支书记吴宣福高兴地说。

3年里,云龙村在雨坛镇政府和村联合党委的帮助下,引入了自来水、建设了光伏发电站、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开辟了荒山、种上了油茶、发展稻蛙养殖……如今的云龙村褪去了往日的贫困,村集体收入由此前的不到1万元增长到年的15万元,顺利实现了村出列和户脱贫目标。

黄公山上飘茶香

在层层叠翠、如墨似黛的黄公山上,坐落着省级“一村一品”安徽省上行山茶叶有限公司的白茶基地,同时也是铜陵市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项目之一。公司成立于年5月,依托雨坛镇丰富的山场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组织发展优质白茶、黄金茶两个品种,目前拥有茶园共计亩左右。

记者站在山腰处极目远眺,漫山遍野的茶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远处的菜籽湖宛如一块美玉镶嵌其中,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田园画卷。

年,黄公山白茶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安徽省著名商标”,并荣获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该公司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现代化农业联合体”“农业规范企业”,同时被认定为枞阳县扶贫基地。

“每到采茶时节,村民们一天能挣多元,还包吃包住,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如今已经带动个贫困户就业,人均年增收入有元,已有6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汪翔颇为感慨地说道。

在黄公山白茶的龙头带动下,雨坛镇农业产业发展也踏上了“快车道”。如今,雨坛镇的高甸村、双丰、新塘、云龙等4个村近千名村民投身到白茶种植中来,仅此一项,一年能给每位村民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雨坛镇党委书记陈来娣介绍,年,雨坛镇10个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17万元,同比增长28.17%,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下一步,雨坛镇将继续推进“四带一自”(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带贫、龙头企业带贫、农民合作社带贫、能人大户带贫,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产业扶贫模式、“三有一网”(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一网”指网络电商)点位扶贫模式、“三业一岗”(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外出打工就业和公益岗位)就业扶贫模式这“三大扶贫模式”,力争让村民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秋时节,稻谷金黄,丰收的喜悦映衬着朝气蓬勃的雨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雨坛镇坚持“村强则民富”的理念,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多元发展”的思路,探索出了一条适宜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为贫困户们找到了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引领着他们阔步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王春梅汪翔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余国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