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枞阳县的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尝到了产业脱贫的甜头。年建档立卡时,枞阳县共有贫困村65个。经过6年攻坚,该县已累计减贫3.7万户11.4万人,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记者在当地乡村调研时发现,这里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新亮点,将当地农民带上了脱贫致富路。
一村一品,打造乡村产业亮点
枞阳县白梅乡东山村是省级生态村,矗立在村口的“古道新村,生态东山”标志牌十分醒目。走进东山村,空气里弥漫着新鲜生姜的香味。
“东山村特色种植业扶贫基地一期种植白姜20亩,目前正是收获季节。去年销售白姜2万余斤,今年通过线上电商平台销售预计收入25万余元。”铜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东山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时武告诉记者。年,东山村通过对口扶贫单位请来农业专家,对土壤、水质、空气、环境等进行研究测试,发现这里适合种植白姜。于是,该村及时引进姜种,组织村民学习白姜种植技术。
“通过两年的摸索实践,我们白姜种植技术已近成熟,销售渠道已经打通。”东山村党总支书记张卿告诉记者,去年,该市白姜研究会牵头指导东山村与铜陵白姜发展公司开展白姜种植合作,引导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流转50亩土地,建立特色种植扶贫基地。白姜研究会无偿援助10吨有机肥,并会同铜陵白姜发展公司成立技术团队,全程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后续产品深加工及销售问题。
“我们与东山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前期免费赠送优质白姜种苗,并在白姜生长过程中派人免费跟踪指导,收获的白姜由公司统一收购,实行白姜种植销售一体化。”铜陵白姜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张刚表示,希望通过解决姜农种和卖的顾虑,让白姜成为产业扶贫特色项目。
据铜陵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着力引导各乡村围绕特色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支持村集体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安排万元用于支持68个到村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已形成枞阳黑猪、黄公山白茶、浮山苦荞麦茶等一批特色种养业,提升了土地效益和农业附加值,村级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步提高。
“嵌入”产业链,让贫困户减贫增收
“白姜丰收了我也很高兴,在姜田打零工,收入还不错,干一天有元工资。”在东山村种植扶贫基地的姜田里,脱贫户刘玲玉正在将新鲜白姜去泥剪茎。刘玲玉的丈夫早年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家里生活困难。去年9月,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刘玉玲来到白姜种植基地工作。
除了在白姜种植基地干活有收入,村民每年依靠白姜产业还能拿到分红。据张卿介绍,东山特色种植业扶贫基地采取“村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13户贫困户入股,每户贫困户年分红不少于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
“我们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让产业链成为他们的‘增收链’。”枞阳县雨坛镇云龙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缪兴仕说。
缪兴仕去年找了一个贫困户发展产业,养了两三千只鸡,还搞了一个鱼塘,做生态循环养殖,主要目的就是要做个示范来带动村民发展。他表示,未来就是把产业做大做好,把贫困户带动起来,参与到产业链中来。
云龙村的黑山羊养殖也是一个示范引领案例。3年前,村民吴照树回乡创业,创办云龙村洪鹰生态养殖场,利用当地山林多的优势养殖黑山羊,现已养羊0多只,他的农场也成为市级龙头企业。
“目前只做山羊繁育和一些技术积累,等数量达到只时,就可以为村民提供种苗和养殖技术,带动他们一起发展规模养殖,大家一起致富。”吴照树说。在致富能人的带领下,云龙村今年又有两户贫困户办起养殖农场,贫困户劳动致富的信心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枞阳县已有个经营主体参与带贫,带动贫困户45户通过务工、订单、自有要素入股等方式实现增收。
电商快车,助力特色产业增收
“直播间的小伙伴们,这款产品是纯手工自制的茶干,是我们枞阳县汤沟镇的特产。”在枞阳县旗山电子产业园内,一名主播正在对着手机屏幕介绍当地特色产品。
枞阳县旗山电子产业园于年注册成立,目前签约入园的企业已有36家,入驻的枞阳高生源蜂业、君悦服饰等电商去年网上销售额达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亿元。
“我们目前对接了10多个乡镇,通过促进贫困户农产品销售、直接收购、深加工等方法,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为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陶胜说。蟹之都以农村电商为核心,致力产业扶贫,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陈陶胜告诉记者,蟹之都公司已与41家农业种植养殖合作社、扶贫工厂签订网销协议,与57家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直接带动余户贫困户增收。去年助销扶贫农产品销售额万元,其中万元为贫困户自产农产品。
据枞阳县商务局电商办工作人员张丹丹介绍,目前该县已发展各类电商主体余家,从业人员多人,电商交易额连续3年以40%以上速度增长。电商、直播带货、线上销售正逐步深入乡村各个角落,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林春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