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灵台历经沧桑,她从文王伐密的古战场走来,在历史裹挟中几度衰落又几度复兴。民国二十三年(公园年),重修灵台落成,县长张东野谏请国民党中央及各地党政要人林森、孙科、李宗仁、杨虎城题词勒碑,使之拥有大观气象,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可见其古迹风貌。
民国时期的灵台影像
年重修灵台落成风貌
现在的古灵台
民国军政要员孙科、杨虎城、段祺瑞题词
孙科题词:与民同乐。孙科,广东香山人,孙中山之子,硕士学位,历任《广州时报》主编,广州市长,国民政府主席等职,年3月辞职去美国,年迁居台湾,任考试院院长,年9月病逝于台北。
杨虎城题词:望古遥集。杨虎城,陕西浦城人,历任晋军司令,陕北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陕西省主席,年12月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年9月17日被蒋介石特务杀害于重庆松林坡戴公祠内。
段祺瑞题词:弘我汉京段祺瑞,安徽人,历任炮兵统领,北洋军政司参谋总办,湖广总督、袁世凯政权陆军总长等职,年3月,制造了“三.一八”惨案,被冯玉祥驱赶下台,病逝于上海。
随着历史的变迁,“灵台”东、西两侧建起了靠山亭两层,历经设计、施工、镌石、镶嵌、彩绘,形成以灵台为主体,辅道两侧,台、亭、廊、坊谐对,上下左右贯通,脊兽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荟萃的游览名胜。这些原题碑石,兼具历史和书法价值,非常珍贵。
碑廊中民国政要旧题碑文来源于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及各地党政要人,他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角色。
林森(年-年8月1日),字子超,号长仁。福建林森县(闽侯县)人。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年起接替蒋中正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
林森
徐永昌(年12月15日-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县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晋绥军的总指挥、抗战时期的军委会四巨头之一。代表中国政府于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嗣任陆军大学校长、国防部长,年病逝于台湾。
徐永昌
孔德成(年2月23日-年10月28日),字玉汝,号达生,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后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教授、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等职,是台湾当时少数的世袭官员之一。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负责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
何其鞏(-),字克之,男,安徽省桐城县(今铜陵市枞阳县石矶青山人)人。中华民国官员、北平特别市首任市长(也是北京历史上的首任市长),后曾长期担任中国大学代理校长。
罗文干(-),字钧任,民国外交官,广东番禺人。在官场上,特立独行,颇有官场侠客风格,且被认为是学贯中西的法界泰斗他一生游走于学者与官员之间,仕途跌宕起伏,甚至三度入狱成为罪犯。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任清政府广东审判厅厅长。年后历任北京政府检察厅检察长,北京大学法律教授,大理院院长,财政总长等职。年应东北大学聘请到文法学院任教授。年被东北大学聘为大学委员会委员。同年任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长,年兼任外交部长。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罗文干
水梓(-)甘肃兰州人,原籍浙江,字楚琴,清末贡生,甘肃文科高等学堂,北京法政学堂毕业。甘肃著名教育家,桃李满天下,擅书法精诗文。为政治法律、佛学、诗文、书法为一体的奇才,在兰州有陇上第一名流之誉。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的爷爷。
水梓
张东野(—),安徽潜山县岭头乡人,童年随父张开甲在江西南昌度过。他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考入江西讲武堂,在讲武堂与同学郝耕仁参加了孙中山、黄兴创办的“同盟会”。毕业后,任上海警察局闸北区公所小队长。民国9年(年)后,先后任安徽省督军柏文蔚部交通部长、三十三军袁子金部师参谋长。民国19年去西北(事实上是因为闹学潮事件被贬到了大西北),在西安杨虎城参谋部任咨议员,后任甘肃省军法处处长和灵台、泾川、礼县、民勤等县县长。民国29年后回安徽任潜山县临时参议会议长,并被省府聘为参议员。建国后,历任省、市政协委员,合肥市民建、工商联主委,合肥市副市长等职。历任北伐军集团司令,国民革命军师参谋长,灵台县县长等职,年以后,历任安徽土改委员会委员,合肥市政协委员,合肥市副市长等职,年病逝。
张东野
张东野在灵台期间留有《灵台考》、《改进灵台记》、《重修灵台序》、《重修左丘明祠记》、《为民流血碑记》等著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灵台这块土地的深情,对先贤的敬仰,对己任竭尽全力的表白。张东野离任之际,灵台各界人士于灵台公园为其树立功德碑,至今珍存。没有张东野,就没有今日的古灵台风姿和灵台碑廊。
(本篇仅呈现部分碑刻影像;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原标题:《灵台碑廊里的历史名人,你认得几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