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秘档22两任蜀王笔下的锦城十景(六)墨池怀古
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墨池怀古
作者:朱申鑿
半亩方塘湛碧天,子云遗迹尚依然。
反骚敏捷多为赋,比易精微更草玄。
背汉岂能希往圣,美新因此玷先贤。
问奇载酒成何事,投阁危身亦可怜。
墨池怀古
作者:朱让栩
玄亭咫尺锦城边,扬子遗踪几岁年。
篆刻雕虫有科斗,含章词赋见漪涟。
鸿都富贵烟云过,天禄声名日月悬。
更喜榜书存海岳,高山不尽仰先贤。
李白洗墨池。
草玄大启天人奥,池色犹关翰墨场
扬雄曾在成都城区住过一段时间,天天写啊写啊,写完就在家旁边的水池里洗笔砚。
扬雄后来出名了,这个水池跟着沾了光,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墨池(洗墨池),并成为一个蕴含深厚文化的历史符号。
墨池,本义是洗笔砚的池子。笔墨纸砚,这是古人写字必备的“文房四宝”。
现在笔的种类多,随手拿起就写,没油墨了,要么换笔芯,要么扔掉。但古人写字过场多,毛笔写完字要洗笔,还要洗砚盘。
大凡读书人,不管是蒙童还是高官,不管是寒窗苦读的学子还是金榜题名的进士,一辈子洗笔砚的次数多了去,而且在某个地方比如水池洗笔砚的可能性也很大,为何只有少数人洗砚盘的水池能得以沾光成为历史遗迹?
这就是名人效应。纵观历史,名人游玩过的地方、留下墨宝的地方、居住过的地方等,都会成为后世仰望的遗迹。
说得庸俗一点,为何名人解手的厕所没有成为遗迹,而洗砚盘的水池却能享有殊荣?
在古代,文化崇尚是一种风气,厕所不能承载文化,洗砚盘的水池却能承载文化。由此衍生出一种特别的文化——墨池文化。
墨池文化不仅体现在扬雄的墨池,历史上还有诸多名人留下的墨池遗迹。
被尊为草圣的东汉书法家张芝,出身官宦世家,却无纨绔之气,自幼勤奋好学,潜心研究书法。
张芝的父亲,官至大司农,看到张芝如此醉心于书法,叫人在河边给张芝兄弟修建石桌、石凳、水池,让他们习文练字。
张芝喜好草书,兄弟俩以帛为纸,写完后又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池的水都变了黑,后世把这水池称作张芝墨池。
纪念王羲之的墨池。
王羲之在《番书论》中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弗及也。”
称赞张芝的王羲之,也有墨池遗迹留存后世,而且还不止一处。
浙江温州市城区有条小巷叫墨池坊,据说是王羲之在任永嘉郡太守时,经常在这里练字,并在这里的一个水池洗笔砚,久而久之,水池变成了墨池。
北宋书法家米芾又在水池边大书“墨池”二字,使得这个墨池声名大振。
明朝宣德10年()的状元、今温州市瓯海区人周旋在《咏墨池诗》中写道:“何以清池唤墨池,昔年临池有羲之。”
在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也有一个王羲之的墨池遗迹。
北宋庆历8年()九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因仰慕王羲之的盛名,专程到临川凭吊墨池,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墨池记》。
曾巩在《墨池记》写道:“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老家四川江油市青莲镇,也有墨池遗迹。但这个洗墨池有点特别,不是水池,是一口井。
当地传说,李白兄妹年少读书习字,经常到这里洗笔墨砚具。时间长了,井水看起来是黑的,但打上来一看却明净无色。
唐朝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的绿天庵出家修行和练字。
绿天庵旁边有一个水池,是怀素洗笔砚的地方,也被后人称为墨池,成为怀素留下的遗迹之一。
此外,历史上还有东晋名将陶侃在安徽枞阳县留下的墨池、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浙江新昌县的洗墨池、北宋翰林学士罗孟郊在广东兴宁市墨池寺的墨池等遗迹。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