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纪实摄影
陆家湾老龙会是安徽省枞阳县颇具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寄托了广大民群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社会和谐、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在涿鹿这块古老而文明的大地上生活、争战、建都、立业,在经过了“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黄帝“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座都城——黄帝城,创造了中华民族共认的“龙”的图腾,开创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龙作为一种图腾,自古以来是人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艺术创造的产物,它集狮头、蛇身、鱼尾、凤爪于一身,汇勇猛、灵活、友善、高贵于一体,综合了人民的理想、愿望、智慧和力量,象征吉祥与幸福。古代人们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是尊贵吉祥的化身,美好愿望的寄托。汉代时期,舞龙灯活动已很普遍,民间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至唐宋,舞龙在民间已很盛行,舞龙灯的形式和表演技巧已很完善,表达的主题都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枞阳县枞阳镇始建于春秋时期,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有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古称蒲城、吕蒙城,又称舒口,是舒、桐、庐、怀、潜等县漕米集散地,历史上的重要港口和商埠。枞阳镇陆家湾北靠长江,内邻长河,有大湾和小湾,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勤劳,世世代代除种地外,多以捕鱼为生,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陆家湾的龙灯文化,人们通过舞龙灯来祈求风调雨顺、康乐祥和、平安幸福,舞龙灯这一民俗活动世代相传,已成为陆家湾人的精神图腾。
陆家湾老龙灯会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末,传承至今已有一千余年。据说,有一年长江突发大水,洪水泛滥,波涛汹涌,浊浪排空,陆家湾百姓看到从上游漂来一付龙架,在急流中,小湾的渔民捞得龙头,大湾的渔民捞得龙板,各自供奉家中。为了龙灯的整体性,大湾村民想把龙头请回,在与小湾村民商量未果的情况抢得龙头,组织成立了龙灯队。但龙头毕竟是小湾村民从江中捞得,硬抢来也不仗义,经商定,龙灯拜小湾为“娘家”,每年正月初二出灯先去小湾拜年,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陆家湾老龙灯会世代相传,期间经历战乱和动荡年代,但基本保持活动的正常开展和传承。在文革时期,龙灯作为封建迷信的产物被禁止,幸有村民冒着极大风险把龙板等藏于家中,使之完好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富庶,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相应提升,陆家湾老龙会又活跃起来,年陆家湾重新组成了龙灯队,开始了正常的表演活动,年、年、年参加枞阳县龙灯比赛,陆家湾龙灯均获得头彩。
陆家湾老龙会由五个自然庄轮流做庄筹办,每年腊月由主事庄召集其他庄代表共商出灯事项。陆家湾龙灯属板龙,龙身共十三节,象征闰年十三个月。每年腊月初八举行请龙仪式,仪式结束后,接着就由老艺人开始着手扎制龙灯,工序十分繁杂,制作大约需要半月时间,包括修复、扎制、裱糊、上彩、组装等环节,集竹扎、木雕、绘画、剪纸等于一体的艺术品。先将陈旧褪色的纸质“龙皮”揭下,再将龙头、龙身、龙尾上各个部件拆下来,如有破损的部件就要修复或换新,修复、扎制结束后,用白纸进行裱糊,再涂上各色油彩,整体以红色为主调,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火、喜庆、吉祥等。扎灯艺人既传承了传统的扎制工艺,又增添了现代元素,使得龙灯玲珑活现,又精神抖擞。扎制好的龙灯供奉在龙屋,待年后出灯。
陆家湾龙灯通常都是在正月初二傍晚时分出灯,出灯前为龙身“亮烛”,也有不少群众将事先准备好的红绸被段披裹于龙身,并许下心愿。请龙仪式结束后开始出灯,行灯前三拜龙屋。出灯时伴有鸣锣开道,灯牌伴行,鞭炮齐鸣,鼓乐震天,声势浩大,热闹非凡,周边数万名群众自发前来,一路跟随,队伍蜿蜒数里。舞龙灯一般都由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掌柱,舞龙灯形式多样,基本上传承了古老的舞龙灯方式,如倒板、螺丝旋顶、抱柱子、舞四门、顺进反出、头招尾招、黄龙出洞等,十几个壮汉举着巨龙在云灯的引领下,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周围簇拥着成千上万狂欢的群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蔚为壮观。龙灯每到一户,香客用燃放鞭炮,焚纸上香,跪地叩首,恭迎老龙,并在门前设案,供桌上有三晕三素,还有瓜果、糕点等。舞龙过程中有诸多讲究,龙头不能被烟花烛火烧着,若龙珠掉地时则要在熄灭之前快速拾起,否则香客会忌讳。龙灯下驾更换蜡烛时,人们纷纷将事先准备好的红绸绿缎,为老龙披红挂绿,求得彩头,还有群众双手合十,纷纷穿过龙身,祈求老龙带来平安好运,有些孩童也钻来钻去,为的是好热闹,还有香客还趁老龙下驾之机,不顾舞龙人的阻挡,扯下几根龙须,供在家中,或将红丝线系于孩童腕处,以求平安好运。其实老龙会对香客扯龙须比较忌讳,龙须是由桑麻制成,一般由专人负责看管,龙须被扯掉,会影响“龙颜”,如果在舞动过程中有人硬扯龙须,势必会加大龙头舞者负担,龙头难以昂扬,影响整体龙态。
陆家湾龙灯正月初七和十四不出灯,十三增灯。“上灯复”是一个重要环节,即送龙上天之意,日子视天气而定,一般在正月十八左右,上灯复的这天晚上,数万群众从周边赶来,以陆家湾为中心的各条街道两边挤满了群众,沿街摆满了香纸、烟花、鞭炮、供品,龙灯路过时,人们烧纸焚香、点鞭燃炮,顿时鞭炮齐鸣,烟花冲霄,锣鼓声响,人声鼎沸,震耳欲聋,龙灯所到之处,群众顶礼膜拜。“上灯复”要在人员稀少且有河流处,火化龙皮送龙上天,当年的舞龙灯活动也宣告结束,此后,龙架依旧供奉在龙屋,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有香客前来拜谒。
年,陆家湾老龙会获批安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陆家湾老龙灯会入列安徽省第五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陈廷宽、陆克文、钱叶华、陆之根、朱牛虎成为铜陵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陆家湾龙灯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当地农村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更是一种浓浓的乡愁文化符号,深深地植入了百姓心中,过大年,看龙灯,成为百姓生活重要的幸福元素。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淡化,陆家湾老龙灯会也面临诸多困境,舞龙灯必须是青壮年,舞动有力,但会舞套路的青壮年也越来越少、越来越老年化,年轻人也不愿学这门传统技艺,部分表演套路已失传。会制作龙灯的也只剩几个老艺人,且难找到传人,若干年后,陆家湾老龙会是否还能坚守,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年,枞阳县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出台了《关于禁止燃放经营烟花爆竹和禁止焚烧冥币纸钱的通告》,规定从年1月1日起,城区“双禁双烧”,禁放烟花爆竹,禁止焚烧纸钱,也就意味着陆家湾龙灯沿袭千年的传统方式受到了极大冲击,过去那种鞭炮震耳、烟花满天、万人空巷、热闹非凡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忆。陆家湾老龙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努力将老龙会这一传统民俗传承下去,另一方面积极响应政府“禁放禁烧”号召,为营造生态文明、创建美好城市作出贡献。
每年的腊八节举行请龙灯仪式
更换褪色破损的龙皮修复损坏变形的龙骨
各部件先用纸糊裱
扎灯艺人在精心制作
以红色为主色调对龙身着色
制作小彩旗
各部件的安装组合精密得体
制作任何一个部件都一丝不苟
最后一道工序
龙珠上各种人物花鸟栩栩如生
大年初二开始出灯,为龙身披红挂绿
亮烛后龙身通明,精神抖擞
出灯时要三拜龙屋
沿途鸣锣开道
灯笼、灯牌引领舞龙队伍
在龙身蜡烛燃尽前换烛
龙珠和龙身内烛火不灭
下架时群众争先恐后披红绿
观灯群众人山人海
龙灯途经之处群众设案迎请
正月十八左右“上灯复”
选有水处火化龙皮送龙上天
龙架供奉在龙屋供香客拜谒
年首登当地春晚舞台
多次在龙灯比赛中夺冠
“国泰民安、人寿年丰”是永远的主题
汪华君,安徽省枞阳县人,年入伍,年退役,现供职融媒体。摄影家协会会员、香港国际摄影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铜陵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历练了特有的品质与情怀,喜爱风光、人文摄影,以冷静的心境拍摄有温度的照片,以生动的视觉描写人性的光辉,近年来有诸多作品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代表作有《老油坊》《陆家湾老龙会》《装窑》等。
﹌﹌﹌﹌﹌﹌END﹌﹌﹌﹌﹌﹌﹌
主编:黄一鸣
编审:方学辉、黄一鸣
审校:刘小利、黄隽
责任编辑:远方
﹌﹌﹌﹌﹌﹌﹌﹌﹌﹌﹌﹌﹌﹌﹌
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
﹌﹌﹌﹌﹌﹌﹌﹌﹌﹌﹌﹌﹌﹌﹌
作者/来源:宋渭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