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荨麻疹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625/9104810.html

人民网枞阳7月20日电(陈浩)入伏后,地处长江北岸的安徽枞阳,酷热难耐,但这并不妨碍施祥龙“全天候”地扎在田里。日出而作、日落才息的他总说:“累是累,但每天望着秧苗生长,越干越有劲。”

老施家住枞阳县白荡湖村,这里北邻白荡湖、南依长江,村里人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为生。这些年,在施祥龙的示范带动下,村里发展起了稻虾轮作,面积近亩。种养大户赚了钱,乡亲们也得益于土地流转和帮工收入鼓了腰包。

今年5月,施祥龙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几年前,他自己也是一名贫困户。

生活“脱轨”

村里人常说,老施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个“U形”。这话不假。

上世纪90年代,当他还是小施时,就开上了拖拉机,跑起了运输,是四邻八舍有名的“小能人”。那些年,刨掉开支,每年能余下大几千块钱,日子过红红火火。更别说后来,家里还开了一个预制板厂。

转眼,时间来到年。老施的生活偏离了正轨。这一年,他被查出患有尿毒症。

他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确诊后,妻子唐传云悉心照料。在得知只有换肾才能保命后,她第一时间背着丈夫做了配型,并最终捐肾挽救了丈夫生命。

“生病的那段日子,家里真是太难了。”施祥龙说,对抗病魔,不仅耗空了家庭积蓄,还欠下了十几万元外债。“我们把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都借遍了,最缺钱的时侯,一百、两百都借。”

年,他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讲起往事,施祥龙夫妇还是那副乐呵呵的样子,没有一句抱怨。或许,正是这种乐观心态,让一家人很快迎来了拐点。

施祥龙和妻子唐传云。陈施摄

奋力“摘帽”

就在戴上贫困户“帽子”的那一年,老施就寻思着怎么脱贫。“那时候,身体慢慢恢复了,想着不能老不干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等靠要’。”

流转土地,种植水稻。老施说:“身为农民,还是跟这一亩三分地最有感情。”

从最初的贴钱到平衡,再到后来的略有盈余……种地的头几年,一切按部就班。直到年,老施的事业蹭地往前迈了一大步。

彼时,县里组织种粮大户到盱眙等地考察稻虾轮作。老施动了心。然而,与水稻种植相比,稻虾轮作要求高、投入大、风险多。干,还是不干?一番琢磨后,向来敢想敢干的他选择了前者。

揣着30多万元银行贷款,老施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月份上水,2月份种伊乐藻(一种沉水草本植物,可作为小龙虾的饵料,也可净化水质),3月份起虾苗,4月到6月卖商品虾,7月初栽秧苗,9月份收稻子。”老施说,有的年份,收完稻子后,还能再养上一季小龙虾。“这种情况下,收稻子时,就得留10公分的稻梗,充当伊乐藻。”

谈吐间,老施俨然一副“土专家”做派。

据他透露,稻虾轮作,每亩能收斤到斤稻子,比单纯种水稻少一些,“原因是打药少”。也正因为这样,老施把自家产的稻子委托企业加工,并注册“施祥龙”品牌,产销稻虾米。“算上小龙虾,稻虾田亩均净利润超过元,比种水稻强太多了。”

年,施祥龙成功“摘帽”。

老施的稻虾田。陈施摄

带头“奔富”

看到施祥龙“试水”成功,村里不少人提出跟着他一起干。于是,他把稻虾轮作的前景、效益、难点讲给大家听,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现在的白荡湖村,由大户流转的稻虾田近亩,其中,老施一家就超过了亩。

受益的不仅仅是大户,还有广大村民。一方面,流转土地,每亩收益元到元/年;另一方面,一亩地至少要用5到6个工。“到田里帮忙,每天少说挣块钱,还管饭。”当地一位村民说。

前不久,施祥龙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村里人都说,“这奖,该他拿”。“巧合”的是,两年前,妻子唐传云获评“安徽省最美巾帼脱贫攻坚人”。

日子富了,但老施的干劲依旧十足。

今年,他计划着把家里的老房子“升级”成民宿,再栽上些果树,吸引城里人来体验乡村风光。“这也算是咱为乡村振兴出力了,多好!”

点击查看专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