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奔流浩荡,横贯安徽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铜陵市下辖的枞阳县坐落于皖江北岸、大别山东南麓,襟江带湖、依山傍水。在枞阳县汤沟镇汤沟河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正在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座占地约亩的光伏电站采用“渔光互补”方式,通过板上发电、板下养鱼,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渔光互补”:板上发电、板下鱼肥

“这片水域原来是河蚌养殖区。”汤沟镇群众告诉记者,养蚌作业需要投放大量化肥和饲料,每到剥壳取珍珠时,蚌壳、蚌肉到处堆放,会对当地水体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光伏电站改变了这一状况。该电站于年6月建成并网,由阳光新能源公司开发建设。该公司总部位于安徽,业务遍及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及土地综合利用等领域拥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枞阳县光伏电站就是该公司在安徽开发的一系列“光伏+”项目之一。

据介绍,该电站立项之初,设计人员就充分考量了光伏发电、村民增收、空间利用、长江水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把“环境友好”理念摆在首要位置,将通过光伏电站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提出了“渔光互补”建设方案。

经过一番改造,“光伏+渔业养殖”模式替代了当地传统的养蚌作业模式。如今,水面之上,一座装机容量达兆瓦的光伏电站不断输送电能;水面之下,鱼类自由栖息繁衍。

在光伏板遮挡下,天性喜阴的鲫鱼膘肥体壮。按25年生命周期测算,这座电站除了养鱼的收益,还能带来约65亿度清洁电力,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增美的多重价值。

在池州市下辖的青阳县,也有一座兆瓦土地综合利用光伏电站沐浴在阳光下,徐徐发电。该光伏电站与枞阳县的光伏电站有所不同:光伏板下,鲜嫩的荷叶崭露头角,水里种植的是底生植物莲藕。

该光伏电站位于青阳县新河镇,涉及向阳、乌龙、洪山三个村落,占地约亩。据测算,该电站平均年发电量超1亿度,25年可累计节约标准煤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万吨。

“该电站涉及我们村4个塘口,面积约亩。”乌龙村村委会主任杨乘波算了一笔账,“每年除了种稻养鱼的收益,村里还能收取每亩用地租金元,年增收达20多万元。”

村民李周说:“光伏板用于发电,光伏板下村民搞种植,有的村民还承接了清洗光伏板的工作,相当于一口塘创造了三份收入。”

发电、种养两不误。这种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得益于该光伏电站建设者的不断探索。

按照常规思路,光伏板的支架要“种”在水里,但会影响光照和农作物生长,妨碍播种插秧作业。为破解这一难题,阳光新能源公司请来农业、渔业领域的专家,把研讨会开在水塘边,把设计图“画”在田野里。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决定把托举光伏板的支架高度增加到最高3.5米,不仅给农渔作物创造了充裕的光照和生长空间,还预留出种植养殖作业空间,一些中小型农机也能在光伏板下畅行无阻。

“你们要是夏天来,还能看见水稻。”李周兴奋地说,“水里种水稻,地里种莲藕,水面的光伏板能发电,有些区域还养了鸭子,互不干扰。”

曾经,这里是一片荒滩沼泽,用于种稻水太深,用于养鱼水太浅,整治成本又太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阳光新能源公司将光伏发电、种植养殖、旅游观光进行整合,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价值。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还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据介绍,如今“光伏鱼”“光伏稻”“光伏藕”“光伏鸭”等成了当地的新特产。

今年3月,在对该电站为期一年的检测、研究基础上,阳光新能源公司联合知名第三方认证机构,发布了“光伏与农林牧渔”这一特定场景的评价规范,为各地光伏电站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事实上,近年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多种土地综合利用形式,不仅推动了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也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漂浮电站”:采煤沉陷区变身“阳光银行”

如今,得益于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淮南市凤台县等地的废弃土地再利用迎来了新契机。

凤台县顾桥镇郊外,一排排蓝色光伏板架设在宽阔的水面上,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调度室内,监控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光伏板的发电量。

许多人不知道,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采煤沉陷区。凤台县煤炭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建了张集、顾桥、丁集等年均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和2座发电厂。

由于长年开采,顾桥镇的地下涵养水层受到破坏,造成了大面积沉陷。“每年雨季,这里就汇聚大量雨水,成了“水域”,久而久之,这些土地淹没在水下了。”谈及沉陷区,附近煤矿的老职工马匡勤非常痛心。

近年来,淮南市在凤台县采煤沉陷区等地启动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集中安置解决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并对沉陷区原有土地进行分类治理,采取复垦、渔业养殖等方式激活土地利用价值。其中,建设光伏电站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相当于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抬”出水面,通过太阳能发电,产生经济价值。

同时,当地政府还积极引进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丰富项目经验的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治理。其中,阳光新能源公司为顾桥镇采煤沉陷区量身设计的“漂浮电站”建设方案脱颖而出。

年9月,这块采煤沉陷区重现生机:一座兆瓦的“漂浮电站”建成,源源不断的电能通过国家电网为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建设发展注入动力。

淮南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利用采煤沉陷区水域空间建设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站,不仅实现了储水灌溉、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的综合利用,还有效改善了水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此举让采煤沉陷区涅槃重生,原有土地变“废”为宝,为城市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放眼安徽,一批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加快布局,分布在淮南、淮北、阜阳、亳州、宿州等地,涉及近80万亩采煤沉陷区,其中30万亩为闲置水面。这些光伏发电项目不仅带来了清洁能源,还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

“荒山电站”:乱石山成为“存钱罐”

除了“漂浮电站”,还有“荒山电站”。

在距离巢湖东北岸线约5公里处,一座装机容量兆瓦的光伏电站建立在巢湖市柘皋镇外的荒山上,一排排光伏板依山而建,蔚为壮观。

一段当地村民自编的顺口溜正在流传:“昔日乱石山,结缘光伏板,变身存钱罐,振兴咱家园……”

据柘皋镇汪桥村村民王顺虎介绍,该光伏电站所在的荒山曾经因为土层薄、石块多、植被少而被闲置,村民甚至连放羊都不愿去这里。得益于巢湖市开展荒山综合治理、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才让这片荒山焕发出新的生机。

汪桥村党支部书记钱国生介绍,光伏电站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每年几十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还雇佣当地村民参与运营维护,增加了村民收入。

当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富民增收上,由于光伏板的遮挡,减弱了阳光对地表的直射,起到了涵养土壤水分的作用。同时,光伏电站建设方通过采取生态护坡、引水灌溉等措施,进一步稳固了荒山水土,改善了环境,逐渐使荒山恢复了植被。

当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中,多个“光伏+”典型案例入选。

统计显示,年,安徽省光伏发电新增装机.4万千瓦,占全省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71.6%,新增装机超过上一年新增的3倍,户用光伏新增装机万千瓦。

首席记者:洪曙光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安徽:“光伏+”助推乡村振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