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圩区犁桥铜陵市是长江岸边的小山城。前几年枞阳县没有划过来之前,只有铜官山区,郊区,狮子山区外加一个铜陵县。全市包括铜陵县合起来人口只有六十几万。但铜陵市虽然人口不多,语言却是相当复杂。市区一般人说的是半官话。也就是说,三分之一土话,三分之一北方话,加三分之一普通话。主要因为铜陵是因铜兴市,是重工业基地。所以很多北方来的铜矿工人夹带着他们的乡音、铜陵的土话、普通话就成了三不像的半拉子官话。但铜陵县靠近圩区的东联乡、西联乡、钟鸣镇,顺安镇靠近东湖闸一带与老新桥凤凰山一带的人,说得却是最地道的土话。这种方言听专家说过好像是吴语,但我总感觉与江浙一带的吴语根本就不一样。哪怕就是吴语,也应该是老祖宗扎根铜陵当地后为了适应环境而将吴语进行了变异。青少年时期,每当出门,哪怕就是到县城,明明双方都是说土话的,交流的时候却都说普通话,感觉土话丢人。现在想想,真的好笑。如今在外面打拼,却特别喜欢听家乡的土话。总觉得家乡话特别有魅力:“父亲”说成“大大”,“”母亲“叫“on帽,叔叔”说成“爷爷”,“爷爷”说成“姥姥”,“伯母”说成“挨基”,“姑妈”说成“阿布”,“外公外婆”说成“郭难难郭姥姥”,吃的“鱼”叫“嗷呜子”,“肉”叫“妞”,“可不可以”叫“可照”,“吃饭了没有”叫“可七改”,“漂亮”叫“青丝”,“有时”叫“三不知”,形容对方难讲话叫“达姜”,遇到麻烦也叫“达姜”,喜欢对方称呼“孬子”,说人家笨也叫“孬子”……这些土话,外人听得是一头雾水。很多土话,连拼音都打不出同音字。虽然说着同样的土话,但口音又有稍许不同。老的西湖乡人说话有很大特点,喜欢拖长音。那时候在老家经常听人说这样的一件事,不知道是真是假:一个西湖乡的女孩子到市里买鞋子。女孩子把鞋子试了试,用自以为是的普通话说道:孩子(鞋子)好是好,就有点旮(夹)觉目头子(脚趾头)总的意思就是鞋子好是好,就是有点夹脚。一个笑话就把圩区西湖乡人蹩脚的普通话暴露出来。东联乡与西联乡人说话也有区别,甚至每个村的人说话都各有不同。这些,只有土生土长的人才能分的清。外面呆的时间长了,空闲的时候会经常听听“铜陵方言土话”节目。但稍有遗憾的是:视频中说土话的时候,经常夹杂着成语或词语,这样就不能把意思原汁原味说出来。其实,很多的土话说的意思,用别的任何语言、词汇、成语都不能完整来表达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各地方言,千奇百样。它,传承者我们民族的根,追溯到我们祖先的脉。方言,就像一根根绳子,拴着所有共同音调的弟兄姊妹与父老乡亲:情在话里,亲在音里……八百年前都是在同一口锅灶吃饭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39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