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江晚报」
蜀山镇位于无为西南部,这里半山半圩。境内的临湖圩地域阔广,土地肥沃。临湖圩东北为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其南麓有临壁山,临壁山下有临壁村。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在无为西南置临湖县,临湖县治就位于临壁村。
临湖设县自汉朝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年)置临湖县,隶属九江郡。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年),改属淮南国。元狩二年(公元前年)改属庐江郡。东汉初设临湖县;建光元年(),贬刘苌为临湖侯,置临湖侯国。西晋太康元年(),恢复设临湖县;东晋时期废临湖县。需要说明的是,“临湖”的“湖”非巢湖,而是包括现在庐江一部分、枞阳一部分的广大地区。临湖县地域水面广阔,现在还存有黄陂湖、沙湖、后湖、白湖、竹丝湖、枫沙湖、白荡湖、菜籽湖,大别山余脉穿行其间,包括现在的天井山、三公山等。后来,湖泊干涸,垦为圩,取名临湖圩。
《汉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县十二: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潜,皖,陵邑,松兹”。这说明,西汉时期现在的无为县境内不但有襄安县,而且有临湖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关于临湖县有这样的解释:“汉置,后汉废。今为临湖圩,在安徽省无为县西南八十里临壁山下。”这样看来,历史上的临湖县在无为县蜀山镇临壁村一带,置于西汉初年,至迟废于东晋时期;它的县治朝向是坐北朝南,即背靠天井山,面向西南的广大地区。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关于汉临湖县地界有明确的划定:舒县东,长江之北,襄安县西南。清姚鼐编写的《庐州府志·沿革》认为:庐江“在汉西南为舒县,余为临湖县”。也就是说:现在庐江县西南汉时为舒县,其余地方都是临湖县的领地。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说:汉临湖县界南临竹丝湖、土桥和长江,西隔黄陂湖与舒县交界,北至洪桥严桥镇的相山,东至开城桥、范家凹,与襄安县为邻。也就是说,汉时的临湖县包括现在无为县的蜀山镇、洪巷乡,牛埠镇、昆山乡、鹤毛乡、开城镇部分、严桥镇部分、泉塘镇部分,包括现在庐江县的龙桥镇、矾山镇、泥河镇、罗河镇和白湖镇,包括枞阳县的陈瑶湖镇、钱铺乡、白梅乡、白湖乡,以及整个白湖农场一带。
临湖侯国在临湖
说了临湖县,再说临湖侯国。东汉建光元年(),汉室贬刘苌至临湖县,为临湖侯。又有《蒋氏宗谱》记载,东汉末年,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伐赤眉军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都被封侯,其四子蒋曜被封到现在的无为境内临湖圩一带为“临湖侯”。不管是刘苌被封为临湖侯,还是蒋曜被封为临湖侯,东汉礼制,封侯即可称为国,所以原临湖县便成为临湖侯国,这是无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诸侯国。
汉代的临湖县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年12月,庐江县经济开发区发现一座古墓,古墓中出土的一枚阴刻“临湖尉印”铅锌印告诉人们,它是汉临湖县时期的墓葬。该墓葬为双椁套内棺,内棺材质为金丝楠木,楠木上雕刻着图案和文字。墓葬内,还出土了青铜器、木质雕刻器、陶器、玉器、兵器以及百余件木俑,它不但佐证了临湖县曾经管辖现在庐江县大部分区域的史实,而且说明汉时的无为西南地区金属冶炼业、木雕业、制陶业已经成型。细看留存于关河社区那个小油厂的墓砖可以发现,青色的墓砖上留有一眼眼布纹,应该是汉人用粘土做砖坯时用麻布包裹留下来的痕迹。由清晰、整齐的麻布网格,可以看出汉时临湖县一带纺织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临湖圩北的天井山麓,有一座著名的寺庙双泉寺。东汉时佛教东渐,据说当时双泉山已经有僧结庐传教。寺碑载:双泉寺乃濡西胜境;东吴赤乌甲申年()遭兵火。也就是说,双泉寺可能起源于汉末临湖县时期。
孝子毛义美名扬
有记录的关于临湖县的人物,始于东汉。《后汉书》记载,东汉沛国蕲县人施延,官至太尉,曾经避难于庐江郡临湖种瓜。当然,临湖县最著名的人物当数入选《百孝图》的毛义。《后汉书》记载:生于庐江郡关河城的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博菽水欢委曲入宦海,抱风木痛凄凉高隐人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车征,遂不至。张奉叹曰:‘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说南阳人张奉仰慕毛义的名节,到关河去拜访他。张奉坐定后正好官府檄文到了,征召毛义为安阳县令。毛义捧着官府的檄文,不顾张奉在场,高兴地送给母亲看。张奉以为他这是以当官为荣耀,心里看不起他,辞别而去。等到母亲去世,毛义辞官回家,并多次拒绝官府的征召,张奉这才知道自己自以为是了,明白当初毛义之所以表现得很开心,是为了顺从母亲的心意让母亲高兴的缘故!《弟子规》中有“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毛义“捧檄慰亲”的故事。
古临湖县地域,唐宋后比较繁华的集镇还有黄姑、土桥、黄屯等。据说东汉末年,黄穰造反,占领临湖县的部分地区,包括现在庐江黄屯一带。黄穰的妹妹黄姑领兵东进,占领现在蜀山镇的黄姑,黄姑镇因此得名。黄姑镇扼土桥河、西河入白湖、黄陂湖、巢湖的咽喉,是无为南乡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影响无黄姑老街为南乡、西乡和庐江东乡、枞阳东北乡、巢县西南乡的广大地区。清末太平天国石达开逃离天京,曾在黄姑镇逗留,并在黄姑闸贴出告示。
张子襄因联得快婿
据说黄姑曾出过举人张子襄,俗称张家小举人。明朝末年,家住现在泉塘镇金牌陈又名旗杆陈的秀才陈少平写了一首诗,托人带给张子襄,想显摆显、摆才学。张子襄看出陈少平的用意,回信说:“满坛不动半坛摇,饱稻低头瘪稻豪。”陈少平收到回信,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发奋读书,终于中了举人。据说曾经有七个书生从黄姑闸过,其中一个青年书生想占点便宜,指着张子襄家的楼房说:“那是我岳父家。”当晚,书生们在张子襄家借宿。佣人将青年书生的话传给张子襄,张子襄十分生气,出了“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的上联考他们,如果对不出来便要他们滚蛋。七个书生想来想去,到了半夜还是对不出来。正准备离开,听到一声大雁的鸣叫,那个年轻的书生来了灵感,答道:“南来孤雁,月下带影一双飞。”张子襄觉得下联虽然境界不佳,但勉强工整,便允许他们留宿。后来,那个青年书生真的中了举人,并成为张子襄的女婿。民间传说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吟诗作对之类风雅事,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
戴启文文/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