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麾下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三纵,后来改编为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这支部队曾三次走过阜南,两次从郜台乡刘店子南下渡淮。时间虽然才走过七十年,但这段历史在阜南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段光荣的历史,阜南不应忘记,因为它是阜南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所作贡献的见证。
刘营老人访问记
郜台乡刘店村解放前是王化区刘店乡公所所在地。年初,淮海战役刚刚结束,刘邓大军即准备南下渡淮河。当时在前店子庄台东头有一处淮河渡口,为保障渡淮工作的安全顺利,解放军部队在此驻扎了两个月。
为了解这段历史,年5月23日郜台乡乡长刘怀昌、宣传委员刘晓妮,来到见证者刘营老人家中拜访。
初夏的后店庄台格外美好,台坡上大片大片的格桑花正在暖阳下盛开,纤细的身姿随风摇曳,台子下的漫步道青葱一片,老人带着一顶礼帽,正坐在巷口边的石条上休息,脸上的皱纹刻满了生命历经的沧桑,一条狗懒懒的窝在老人不远处,整个场景显得十分的平静悠闲。说明来意以后,老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到家里去聊聊。走进院子里,满堆的杞柳编织品映入眼帘,老人的儿子正在用编筐,十分娴熟,看我们进来,憨憨的笑了笑,邀请我们到屋里坐,父子俩一样的朴实憨厚。刘营老人属龙,今年虚岁已经92岁,是刘邓大军驻扎刘店村渡淮河这段历史的一位亲历者。
刘怀昌亲切的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吃饭怎么样,有啥生活习惯,平日里有什么爱好,这段交谈下来,发现老人思路清晰,心态极好。
说起那段历史,老人娓娓道来。
年,老人已经十八岁,用他的话来说,那个时候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就是个傻小子,只知道是部队渡淮河,并不了解其中意义。“那段日子苦里很啊!正月天,天冷的很,还是连阴天,战士们经常是淋雨搭浮桥,衣服都淋湿完。”老人回忆时感慨道。渡淮计划很早,淮海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在谋划当中了。当时刘伯承下属“苍军长”为刘店村渡淮的临时总指挥,借住在五队群众刘香老人家中,如今刘香已经去世。当时部队伙食由专门的厨师做,不在农户家里吃饭。部队派来的杜秘书和颍上县来的李秘书负责为部队提供粮饷,粮食都存放在三河尖的仓库里,并负责和地方协调各类后勤事务。渡河搭桥所采用的工具为船只、房梁、门板,船只是从三河尖调过来的,门板从当地农户家中借用,部队自己到农户家中去拆卸,要求门板结实耐用。百姓不参与搭桥,全由部队自行搭建。浮桥搭乘后,人、马、军需全部从桥上通过。关于部队和当地群众的关系,部队驻扎时间长达两个月,是否经常和百姓往来,老人说部队要求很严格,跟群众没有什么往来。浮桥搭成后,待部队全部通过,门板返还给当地百姓,“仓军长”一行才离开刘店村,给濛洼留下了这一段军民团结一致共建行军道路的历史佳话。
部队经过固始,前往大别山区。部队离开的时候,有一个与刘营差不多大的玩伴刘珍,因为兄弟姐们多,家里面很穷,他便跟着大部队一起渡淮参军,后参加抗美援朝战役,转业后为工人身份,定居在江苏省常州市。如今刘珍已经去世,妻子和儿女都在常州生活。
年治淮后,淮河改道,郜台境内留存一段淮河故道,当年的渡口边有一棵有名的燕子树,但未能留存下来,令人惋惜。
刘营老人现在的生活很是闲适,儿子刘维运在家里照顾他,兴了几亩农田,平日里做些柳编活计,孙子在外打工,一家人和睦幸福。
离开时,刘怀昌叮嘱老人要照顾好身体,并一起合影留念。
访问后合影留念,左二为刘营
意外访到刘立老人
年6月4日,范立功、刘新民等一行来到刘店村,他们对渡淮遗址进行了考察。在刘店村村室,范立功、刘新民、刘晓妮与刘店村支部书记刘维成进行了一番交谈。谈到解放军渡淮,刘店村支部书记刘维成拿出一本《党史纵览》杂志,里面有关于年晋冀鲁豫解放军三纵渡淮挺进大别山的回忆录,详细描述了攻占刘店乡公所以及渡淮的经过。由于亲历者刘营家中地方狭窄,此次来人又多,于是刘店村支部书记刘维成把亲历者刘营请到了村室。刘营此番陈述与上次沟通内容一致,但他又提到三纵曾两次渡淮,其所述与文史资料记载一致
范立功老师与刘营老人交谈
座谈期间,刘怀昌乡长闻讯而来,同范老师进行了交流。他谈及对挖掘红色文化和庄台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与刘营老人座谈后,范立功老师一行来到渡江遗址。刘店村前店子东头,原乡公所台坡下是淮河故道,对面即是桂庙村沙洲子。在这里我们意外遇到在此居住的刘立老人,没想到他也是年解放军渡淮的见证者。
刘立老人虽年近八十,但为人活泼乐观,声情并茂的为我们讲述了渡河故事。他向我们描述了当年淮河交通的盛况,讲述了当年刘店渡口的详细情况。他说刘店子有七个饭店,淮河两边停满了船只。渡口经常有两条二十米长的船作为渡船,每天来往的贩夫走卒源源不断,每个小车交渡河费为一碗粮食,每天能收入几百斤粮食。刘立说:当年解放军为保障渡河,修筑了阵地,挖掘了战坑。有时候国民党飞机还来轰炸,解放军不惧怕,他们用机枪向空中射击,但没见打中过飞机。当时刘店有人用马驮柳编笆斗去南乡卖,路上遇到国民党军的飞机扫射,马被打死,笆斗上都是带血的弹孔。刘立记得,解放军战士挎着枪,打绑腿背着行李。解放军用船、檩条、门板搭浮桥,上面铺上土,供人和汽车通过。由于刘立老人当时才九岁,记忆的事情并不太多,但已经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
经范立功老师查询资料,在二野三兵团没查到姓苍的军长,刘营说的或许是二野三兵团18军军长张国华,他率部经此南下枞阳镇参加渡江战役。阜南老干部桑杰元就是张国华十八军留下的干部。
范立功老师与刘维成书记听刘立老人介绍渡河情况
二野三兵团曾三次到阜南
第一次,跃进大别山途经阜南
年8月,刘邓率部(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麾下三纵陈锡联部的七、八、九旅,在太和渡过沙颍河。8月21日,改九旅为先遣队,令其先行出发,抢占三河尖渡口。部队按照指示经阜阳向东南急进,沿天棚集、小运河集、大桥集、焦陂集,于8月22日下午达黄岗寺。
第三纵队党委原拟定从黄岗寺分兵两路,在南照集和三河尖两渡口抢渡淮河,然后进军皖西。后来获悉敌四十六师已抢先占领了南照集渡口,并建立坚固防守。同时,又获悉敌五十八师已从阜阳尾追而来,即将与后卫部队接触。情况危急,纵队党委临机决定三纵主力立即从三河尖渡口抢渡。同时命令,教导团、补充团向西南抢占朱皋集渡口(今王家坝镇西南淮河段)。先遣部队于当日从黄岗向南过蒙洼直奔三河尖,教导团、补充团也以急行军方式,向西南去抢占朱皋集渡口。三纵九旅第二十五团于23日夜占领了三河尖渡口,教导团、补充团也抢占了朱皋集渡口。指挥部从黄岗寺过濛洼,从三河尖渡口渡淮。后续部队分别经田集、薛集、龙王、地城、崔集一线和柳沟、杏集、王化、于集、崔集一线,在朱皋集渡口渡过淮河。第三纵队主力于8月25日从这两处渡口全部顺利渡过淮河。
为保障纵队主力顺利向南挺进,九旅二十六团渡淮后立即出动,于8月26日拂晓,占领了固始县城。
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三纵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难征途中,共在我们阜南县境内停留了五天。
走访渡口
第二次,主力转出大别山,
在大别山的反围剿中,刘邓决定分兵,前方指挥部由邓小平负责,后方指挥部由刘伯承负责。年12月11日分兵后,刘伯承率部从大别山北上,经光山,于12月16日至息县崔寨渡过淮河,12月18日刘伯承率后方指挥部在汝南埠渡过汝河,12月24日抵达临泉韩老家。至年2月24日,邓小平率前方指挥部及主力撤出大别山,与刘伯承的后方指挥部在韦寨会师。
邓小平率前方指挥部及主力(此时称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撤出大别山北上途中,一部分队伍北渡淮河后经阜南地区向临泉集结,曾在于集、方集、地城、王化、苗集、白果、双碑湖等地短暂休整7天。
第三次,淮海战役休整后参加渡江战役年1月20日,淮海战役结束后,刘邓麾下(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第三兵团(7、8、9旅)在陈锡联的率领下进入阜阳休整两个月,部队驻扎在柴集周边十几里的地区,指挥机关驻地在柴集倪后湖。年3月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奉命组成渡江战役部队,他们陆续从阜阳周边向南进发。年3月,解放军渡江部队,相继到达桐庐县(今枞阳县)沿江一带。3月23日,第12军34师团被命为“渡江突击团”,该团八连为“渡江突击连”。团驻枞阳镇,八连驻铁板洲洲尾待命。4月初,二野第三兵团第12军军部及其35师先后到达孔城、义津、会宫、安凤岭一带,军部驻义津。二野第三兵团第11军33师驻铁板洲洲头。第三兵团司令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将司令部迁到枞阳,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渡江指挥部设在枞阳陈氏宗祠。阜南是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参加渡江战役的出发
范立功老师与刘晓妮委员、刘维成书记讨论三纵行军路线
两条建议:
阜南县政府、郜台乡政府要重视这段历史,并加以挖掘利用,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一是组织力量通过查阅军史、回忆录等史料,进一步挖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在阜南的军事活动细节。
二是由于淮河截弯取直,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渡淮处的两岸都在郜台乡,可在刘店子建设三纵渡淮纪念景点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298.html